摘要: 学术研究是研究主体的个体自由行为,学术思想的多元化是学术研究繁荣昌盛的根本保障。用所谓的“学术规范”去人为地制约活跃的学术思想,其本身就是一种对于学术自由的主观消解。我们固然对极“左”政治扼杀学术自由的历史记忆犹新,但我们更应对产生于学术界内部的限定性游戏规则保持高度的警惕。
中图分类号:
[1] | 刘勇, 张悦. 从史料到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瓶颈与突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0-205. |
[2] |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
[3] |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
[4] |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
[5] | 夏伟. 对美国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刍议——将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视为汉学共同体[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89-192. |
[6] | 孙郁. 现代文学研究的日本资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8-10. |
[7] | 刘勇. “持重”与“反思”:现代文学史构建的双重底色[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11-14. |
[8] |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
[9] |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
[10] | 梁建先. 论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城绅”叙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201-205. |
[11] | 周海波. “民国文学”研究提出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193-199. |
[12] | 魏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205-208. |
[13] | 藤田梨那. 日本现代文学中的中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209-214. |
[14] | 燕世超. 论海外华文新文学的发生———兼论海外华文新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225-227. |
[15] | 杨晶. 性别视野中的现代战争叙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215-2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