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郭沫若历史剧中最大放光彩的女性形象,是其吸收民间文学传统,积淀英雄—美人模式,并借古人之口,传递理想与现实社会的对抗。借助神话—原型批评,我们可以发现其人物塑造的某些特有规律。
中图分类号:
〔1〕〔2〕〔3〕〔4〕〔5〕郭沫若. 沫若文集(六)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35, 113, 266, 114. 〔6〕郭沫若. 沫若文集(七)〔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158. 〔7〕郭沫若. 沫若文集(四)〔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265. 〔8〕新华日报, 1946-05-22. 〔9〕〔11〕郭沫若. 沫若文集(十)〔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330, 3. 〔10〕郭沫若.女性歌〔J〕.郭沫若研究,(3) . 〔12〕张中载.原型批评〔J〕.外国文学, 2003,(1) . 〔13〕国外中国文学研究论丛· 中国现代文学专辑〔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 240. |
[1] | 卢云峰. 病态人格的现代拯救——阿Q人格分析与“立人”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213-217. |
[2] | 许辉. 第二人称--边缘叙述者[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169-1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