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7 ›› Issue (6): 218-223.

• 网络时代的审美建构 •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络自我认证悖论的审美反思

王卓斐   

  1.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 收稿日期:2007-03-20 出版日期:2007-11-15 发布日期:2018-11-15
  • 作者简介:王卓斐(1974-),女,山东淄博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学理论研究。

  • Received:2007-03-20 Online:2007-11-15 Published:2018-11-15

摘要: 网络通过虚拟性建构和时空结构改变等技术手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即时、直观地达成自我认证的环境。由于屏蔽了特权者的强制干预,自我的多重性得以不断地去蔽、澄明。但同时,语符性构造和多窗口操作也令自我认证的范围、程度、效果更多地受到网络框架力量的控制与支配,从而使自律的审美主体面临成为裂变的符号形式的危机。面对网络日益暴露出的"为人"和"非人"的双重向度,提出网络自我认证的审美化建构这一设想,其核心要义在于,从现代人文立场出发,协调人-机关系,努力使科技之真与生存之美达成和谐统一,并将之嵌藏于人与网络的连结和互动中,方可尽量遏制网络技术的异化因素,最终实现"我-你"相遇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 自我认证, 虚拟自我, 技术框架, 人文

中图分类号: 

  • I0

〔1〕张庆熊.自我、主体际性与文化交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70 .
〔2〕孙海峰.网络文化的审美反思〔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83 .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83 .
〔4〕〔5〕〔6〕Mart in Buber .I and Thou 〔M〕.New York : Charles Scribner' s Sons, 1958 .4 , 4-9 , 34 .
〔7〕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 .441 .
[1] 王立. 明清灾害文学书写与御灾信仰的精神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33-39.
[2] 陈立新. 中国经验与现代性的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38-45.
[3]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4] 刘越, 刘鸿鹤. 儒家人文主义的源头——徐复观论“忧患意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41-45.
[5] 郭岩, 杨宜苗. 论管理学的人文属性及研究方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62-65.
[6] 曾繁仁. 发现人的生态审美本性与新的生态审美观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60-164.
[7] 周莹. 孟德斯鸠的地理法学思想及对我国立法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63-65.
[8] 高志明. 法律的人文关怀与法制的现代化——一种人文主义的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74-77.
[9] 赖大仁. 论生态美学研究的价值立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60-165.
[10] 宋剑华. 透视“五四”新文学的逻辑怪圈[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48-152.
[11] 曹亚明. 审视西方的另种目光——从梁启超著作中的外国人名谈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53-156.
[12] 马骋. 胡适眼中的西方——从胡适文中的西方人名谈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57-160.
[13] 宋剑华. 现代文学研究需要人文关怀[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6): 123-127.
[14] 张蕊青. 明清小说人文意识的发展演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6): 161-164.
[15] 高湘泽.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23-2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