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7 ›› Issue (6): 237-240.

• 诗学新义 • 上一篇    下一篇

诗歌意象与佛教意象关系略论

刘艳芬   

  1.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 收稿日期:2007-08-11 出版日期:2007-11-15 发布日期:2018-11-15
  • 作者简介:刘艳芬(1969-),女,山东聊城人,博士研究生,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及美学研究。
  • 基金资助: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06BWZ012);济南大学社科基金重点研究项目(X0701)

  • Received:2007-08-11 Online:2007-11-15 Published:2018-11-15

摘要: 意象概念的形成发展遵循两条途径并因此具有宗教哲学与艺术审美两种含义;这两条途径相互交叉,两种含义相互交织,使诗学意象与佛教意象之间的关系扑朔迷离:既相互联系又有相互区别的特征;从意象的层次分析可以发现诗歌意象与佛教意象相互影响关系中的规律:诗歌意象对佛教意象的影响主要在言语层和形象层,佛教意象对诗歌意象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意蕴层,因意蕴层是意象中最有研究价值的部分,所以佛教意象对诗歌意象的影响是强烈的、值得深入研究的。

关键词: 诗歌, 意象, 佛教

中图分类号: 

  • I206.2

〔1〕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91 .236 , 247 , 247 , 249 .
〔2〕牟世金, 陆侃如.文心雕龙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 1982 .251 .
〔3〕阮元刻.毛诗正义: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71 .
〔4〕王逸.离骚经序〔A〕.全汉文:第1 册〔C〕.北京:中华书局, 1958 .787 .
〔5〕黑格尔.美学:第2 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0 .
〔6〕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57 .
〔7〕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18 .
〔8〕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624 .
[1] 魏志江. 朝贡之外:论北宋与日本的佛教文化外交[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39-145.
[2] 谭桂林. “佛化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运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31-40.
[3]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4] 吴树波. 佛家休闲审美话语体系阐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182-186.
[5]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6]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7]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8] 魏义霞. 梁启超对康有为宗教思想的凸显及用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25-30.
[9] 杜桂萍, 于金苗. 清初遗民作家金俊明生平著述行迹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186-195.
[10] . 从唐诗看浮云意象的佛禅意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97-200.
[11] . 同源而异派——古典戏曲理论对诗歌理论的“因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01-206.
[12] 李光荣. “化入树干而滋生”——论穆旦的抗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247-253.
[13] 梁玉水. 马克思的诗歌:重构马克思思想的一种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32-35.
[14] 赵玲玲. “魏晋风度”与求仙诗[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227-230.
[15] 王培友. 宋初百年诗歌的礼仪载体功能及其诗学品格[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211-21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