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8 ›› Issue (1): 158-164.

• 文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海派都市流行歌曲的现代性与传统性

和清, 龙迪勇   

  • 出版日期:2008-01-20 发布日期:2018-11-21
  • 作者简介:和清, 1957 年生,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200234);龙迪勇, 1972 年生,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西南昌330029),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34)。

  • Online:2008-01-20 Published:2018-11-21

摘要: 从都市生活与乡土情结、外来影响与本土资源、现代情感与古典意象等三个方面, 对海派都市流行歌曲的现代性和传统性进行的初步探讨显示: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而真正的艺术总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我们不能为了强调一方面而把另一方面给抛弃掉了。在这方面, 海派都市流行歌曲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这也正是它长期以来流行不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关键词: 现代性, 传统性, 都市生活, 乡土情结, 外来影响, 本土资源, 现代情感, 古典意象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上海》, 毛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第3 页.
〔2〕〔10〕〔11〕〔15〕卢汉超:《霓虹灯外———20 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 段炼、吴敏、子羽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 第2 、3 -4 、4 、272 页.
〔3〕王雪瑛:《海派文化与上海文化———访熊月之》, 《访问迷宫》,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第8 页.
〔4〕鲁迅:《京派与海派》, 见《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六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 第302 页.
〔5〕〔9〕李天纲:《“ 海派” 近代市民文化之滥觞》, 《人文上海———市民的空间》,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第19 、19 页.
〔6〕〔29〕〔35〕钱乃荣:《上海流行歌曲的春秋》,《海派文化发展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第三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文集》,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第117 、115 、119 页.
〔7〕〔8〕〔12〕〔13〕〔14〕〔22〕〔24〕〔25〕〔27〕〔28〕〔31〕〔32〕〔33〕〔34〕〔37〕陈钢主编:《上海老歌名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年, 第161 、229 、234 、138 、314 、395 、161 、412 、3 、263 、177 、177 、272 、21 、277 页.
〔16〕〔18〕〔19〕〔20〕〔23〕毕可思:《上海工部局乐队与公共乐队的历史与政治(1881 —1946)》, 熊月之、马学强、晏可佳选编:《上海的外国人(1841 —1949)》,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 第42 、52 、52 、53 、41 页.
〔17〕罗苏文:《西乐之声徜徉》, 《沪滨闲影》,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年, 第175 页.
〔21〕本泰子:《乐人之都———上海:西洋音乐在近代中国的发轫》,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年, 第97 页.
〔26〕叶月瑜:《汉化论编史:三十年代中国电影音乐》,《歌声魅:歌曲叙事与中文电影》, 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0 年.
〔30〕龙迪勇:《爱情的脚步》,《百花洲》1999 年第2 期.
〔36〕〔38〕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 顾爱彬、李瑞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年, 第9 、55 页.
[1] 晏 辉. 中国形态的现代性:事实与价值的双重逻辑——价值哲学的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12-22.
[2] 卓今. 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整理及现代性转换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9-190.
[3] 迟帅. 论现代性的流动性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理论的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69-75.
[4] 逄增玉. 对文学与人的改造与设计的思想及其历史实践——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种历史遗产的考察与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41-48.
[5] 晏辉. 话语哲学与意志表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13-23.
[6] 陈立新. 中国经验与现代性的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38-45.
[7]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56.
[8]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9] 何小勇.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中国新现代性的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98-103.
[10] 夏维奇. 晚清民国电报业人事管理制度的现代趋向(1880—1937)[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15-123.
[11] 董晋骞. 矛盾性与协同性在后工业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39-46.
[12] 王利民,张国强. 中国民法现代化的传统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87-92.
[13] 马得林. 从“无名之朴”到“返朴归真”——道家“朴”思想的形上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4-19.
[14] 宫瑜. 现代道德共识的可能性及其限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19-23.
[15] 陈伟, 桂强. 论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现代性的一维化特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166-17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