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辽宁中部城市群为研究对象, 从区域一体化的一般性分析出发, 探讨市场一体化为区域协作的本质要求, 对市场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阐述, 并提出以资源互享、优势互补; 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企业主体、政府协调; 优化配置、互惠互利四项原则为基础, 通过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 营造无差异的政策环境, 加强中心城市功能建设, 构建一体化协调机制, 从而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进程。
中图分类号:
〔1〕辽宁中部城市群政协联合考察组:《江浙沪鄂三省一市区域合作考察报告》, 2004 年4 月. 〔2〕辽宁中部城市群政协联合考察组:《欧洲城市群考察报告》, 2005 年9 月. 〔3〕辽宁中部城市群政协联合考察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考察报告》, 2006 年9 月. 〔4〕辽宁中部城市群政协联合考察组:《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考察报告》, 2007 年9 月. 〔5〕辽宁中部城市群政协联合考察组:《中原城市群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2007 年9 月. 〔6〕肖阳:《基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合作机制研究》, 《集团经济》2006 年第6 期. 〔7〕曹明园、尤宏兵:《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国际合作研究》2006 年第1 期. 〔8〕张永庆:《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合作与整合发展问题研究》,《学习与实践》2004 年第12 期. |
[1] | 刘朝晖. 新时代公共安全治理的一体化建构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95-102. |
[2] | 程广云. 形而上学终结与科学一体化——重估《自然辩证法》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的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152-159. |
[3] | 李立丰. 美国刑法中的共犯认定标准——以加利福尼亚州相关司法实践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80-86. |
[4] | 李辉. 区域一体化中地方政府间合作的预期与挑战——以协同理论为分析框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1): 107-110. |
[5] | . “后改革时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题、目标、关键及重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96-102. |
[6] | 赵儒煜, 马秀颖. 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战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126-130. |
[7] | 任保平. 统筹城乡商贸流通: 态势、机制与模式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140-143. |
[8] | 薛菁.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地方政府的财税合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166-168. |
[9] | 袁文全, 邵海. 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69-73. |
[10] | 梁启东.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战略定位、目标模式与路径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19-122. |
[11] | 孟涛. 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立法协调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71-74. |
[12] | 杨旭涛, 郑古蕊. 辽宁中部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96-99. |
[13] | 李向平.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依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100-107. |
[14] | 尚慧丽. 培育适应内外贸一体化的大批发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163-166. |
[15] | 王福君, 宋玉祥. 辽宁中部城市群第二产业结构与素质优化进程中的对策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111-1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