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9 ›› Issue (1): 19-23.

• 形而上学精神的现实观照 • 上一篇    下一篇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公民社会”

张健   

  • 出版日期:2009-01-15 发布日期:2018-11-19
  • 作者简介:张健,1974年生,哲学博士,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哲学研究所副教授(天津300191)。
  • 基金资助: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TJZX07-013)

  • Online:2009-01-15 Published:2018-11-19

摘要: 语言分析的基本框架是:"符号-符号”的语法体系,是符号本身的逻辑架构;"符号-现实”的语义体系,是符号对现实的抽象;"符号-解释者”的语用体系,是符号的意义。在本质上,"公民社会”概念是一种社会分析模式,它通过公民成长的尺度(城邦民-市场人-私人-公共人)来评估社会的发展,表达公民成长的正当性及其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公民社会”概念的解释框架是:动态线脉---城乡分离、市场崛起、"经济-政治”分离、"私权-公权”分离、"经济-政治-文化”分离;静态要素---商业化、市场经济、私人领域、公共领域、国家。

关键词: 语言哲学, “公民社会”, 历史语境

中图分类号: 

  • B085

〔1〕姚尚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价值与可能》,《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4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年,第41页.
〔3〕李佃来:《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探讨》,《哲学研究》2004年第6期.
[1] 高玉. 论语言的工具性和思想本体性及其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27-31.
[2] 于全有. 语言哲学语"Linguistic turn"的汉语称谓辨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1): 248-25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