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9 ›› Issue (6): 226-229.

• 可持续发展论坛 • 上一篇    下一篇

试论佛教对六朝诗学"味"范畴的影响作用

刘艳芬   

  • 出版日期:2009-11-15 发布日期:2018-11-22
  • 作者简介:刘艳芬, 1969 年生, 文学博士, 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后(山东济南250100 )。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8JC751019); 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科学重点课题(20080099 )

  • Online:2009-11-15 Published:2018-11-22

摘要: 西方美学家眼里与美感相距甚远的"味", 在中国古典诗学成为重要的理论范畴。这不仅得益于中国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文化, 更得益于中国佛教与诗学独特的相互影响关系和渗透状况。"味"范畴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不断受到佛教的影响并且不断影响佛教:由饮食之味到艺术之味, 由文采之味到言外之味, 由味内味到味外味, 其审美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由饮食之味到哲学之味, 由本土文化之味到佛教禅宗之味, 其外延不断得到扩充和拓展。"味"范畴的发展成熟过程, 展示出中国文化及诗学与佛教的相互影响关系, 它的发展和成熟也正是中国文化及诗学与佛教相互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 六朝, 诗学, "味", 范畴, 佛教

中图分类号: 

  • I206.2

〔1 〕王岩峻、吉云译注:《庄子》,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年, 第131 页.
〔2 〕翁虚等注译:《金刚经今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
〔3 〕〔5 〕苏渊雷:《五灯会元》上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 点校本, 第273 、145 页.
〔4 〕赜藏主编集:《古尊宿语录》(上), 萧萐父、吕有祥、蔡兆华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94 年, 第3 页.
〔6 〕〔7 〕张少康:《文赋集释》,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年,第183 、204 页.
〔8 〕〔9 〕〔10 〕〔11 〕〔12 〕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 济南:齐鲁书社, 1995 年, 第420 、552 、113 、373 、490 页.
〔13 〕〔14 〕周振甫译注:《诗品》,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第5 、8 页.
〔15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年, 第480 页.
〔16 〕蔡镇楚:《中国诗话与印度梵语诗学》,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4 期.
〔17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 第48 页.
[1] 黄继刚. 伊西丝的多重面孔:风景诗学的话语建构及其理论面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31-39.
[2] 魏志江. 朝贡之外:论北宋与日本的佛教文化外交[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39-145.
[3] 赵磊. 马克思的价值范畴何以客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19-28.
[4] 鲁绍臣. 《资本论》唯物主义政治哲学的内涵及当代意义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15-20.
[5] 加林·吉哈诺夫 周启超. 理论的记忆——论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遗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201-204.
[6] 谭桂林. “佛化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运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31-40.
[7] 杨鑫. 汉魏六朝迎吏制度的变迁——六朝士族政治的一个侧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66-176.
[8]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9] 殷学国. 正名与正谊:"母题"观念的中西形态与方法衍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85-194.
[10] 吴树波. 佛家休闲审美话语体系阐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182-186.
[11] 高山奎. 政治哲学的“古今”之辩——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三个理论歧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27-32.
[12] 王彦龙. 陈云对东北解放区工人运动的贡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38-141.
[13] 魏义霞. 梁启超对康有为宗教思想的凸显及用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25-30.
[14] 顾祖钊. 再论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创新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142-151.
[15] . 文学理论的未来与中国文化诗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42-14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