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0 ›› Issue (4): 172-179.

• 后经济危机中的宏观调控 • 上一篇    下一篇

两汉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

崔向东, 王金阳   

  • 出版日期:2010-07-15 发布日期:2018-11-26
  • 作者简介:崔向东, 1963 年生, 历史学博士, 博士后, 渤海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辽宁锦州121000);王金阳, 1976年生, 渤海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硕士研究生。
  •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FZS004)

  • Online:2010-07-15 Published:2018-11-26

摘要: 南阳豪族是汉代豪族区域群体中的典型代表, 它完整地反映了两汉豪族官僚化、士族化的整体趋势。东汉时期是其官僚化、士族化的高峰期, 从官僚化看, 南阳豪族无论在为官人数和官阶方面, 还是在向“累世公卿”的世官转化方面, 都走在全国各地豪族的最前列。从士族化看, 南阳豪族经学化程度不断加深, 形成了家学和家风, 精神风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关键词: 两汉, 南阳豪族, 官僚化, 士族化

中图分类号: 

  • K234

〔1〕稻叶一郎:《汉代民间秩序的形成———以豪族为中心》, 崔向东译, 《历史与社会论丛》第三辑,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46页.
〔2〕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5年,第107页.
〔3〕〔14〕〔17〕〔32〕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 武汉:崇文书178局, 2003年, 第158、159、145、174页.
〔4〕马彪:《秦汉豪族社会研究》, 北京:中国书店, 2002 年, 第150页.
〔5〕李泉:《试论西汉高中级官吏籍贯分布》, 《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
〔6〕〔9〕刘太祥:《南阳汉文化的特色及形成原因》, 《南都学坛》1997年第2 期.
〔7〕廖伯源:《东汉将军制度之演变》附表一《东汉将军年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0本第1 分册,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90 年,第172 -179 页.
〔8〕李泉:《东汉官吏籍贯分布之研究》, 《秦汉史论丛》第五辑,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2年, 第228 -243页.
〔10〕《后汉书》卷31《郭伋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年, 第4册, 第1092页.
〔11〕《资治通鉴》卷42《汉纪34· 光武帝建武十一年》, 北京:中华书局, 1956年, 第3 册, 第1371页.
〔12〕《后汉书》卷49《仲长统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 第6册, 第1657页.
〔13〕《后汉书》卷63《李固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年, 第8册, 第2076页.
〔15〕《后汉书》卷10《皇后纪》,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年, 第2册, 第445页.
〔16〕崔向东:《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 吉林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 2006年, 第73 页.
〔18〕《汉书》卷75《夏侯胜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 第10册, 第3159页.
〔19〕《汉书》卷73《韦贤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62 年, 第10册, 第3107页.
〔20〕《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 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 第1册, 第85页.
〔21〕〔22〕〔23〕《后汉书》卷79《儒林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 第9册, 第2545、2588、2545 -2546页.
〔24〕赵翼:《廿二史札记》卷4《东汉功臣多近儒》, 北京:中华书店, 1987年, 第55 页.
〔25〕《后汉书》卷16《邓禹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年, 第3册, 第605页.
〔26〕《后汉书》卷29《鲍永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年, 第4册, 第1页.
〔27〕《后汉书》卷25《刘宽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年, 第4册, 第887页.
〔28〕刘太祥:《汉代游学之风》, 《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 期.
〔29〕〔30〕卢云:《汉晋文化地理研究》,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1987年, 第91 -95、91 -95 页.
〔31〕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 台北: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 第171页.
〔33〕《后汉书》卷41《宋均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年, 第5册, 第1411 -1414页.
〔34〕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3 年, 第343 -349页;刘增贵:《汉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与官僚化》, 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 1985年, 第306 -326 页.
〔35〕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 上海: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 第48页.
〔36〕〔39〕〔44〕《后汉书》卷32《樊宏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 第4册, 第1119、1125、1122页.
〔37〕〔41〕〔49〕《后汉书》卷43《朱晖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 第6册, 第1457、1459、1457页.
〔38〕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中《方正第五》引《楚国先贤传》,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 第153 -154 页.
〔40〕《后汉书》卷31《张堪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年, 第4册, 第1100 页.
〔42〕《孝经· 纪孝行章》, 北京:远方出版社, 2003年, 第15 页.
〔43〕《后汉书》卷43《朱晖传附孙穆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 第6册, 第1461页.
〔45〕〔46〕〔47〕《后汉书》卷25《卓茂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 第4册, 第871、872、872 页.
〔48〕《后汉书》卷27《郭丹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年, 第4册, 第940页.
〔50〕《后汉书》卷59《张衡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年, 第7册, 第1897 页.
〔51〕《后汉书》卷67《党锢列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 第8册, 第2202 页.
〔52〕《后汉书》卷77《酷吏列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 第9册, 第2492 页.
〔53〕《后汉书》卷82《方术列传》注引《谢承书》, 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 第10册, 第2722 页.
[1] . 北魏宗室阶层授爵略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29-134.
[2] 张朝富. 对抗与皈依:两汉御用文人与外廷官僚关系论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210-213.
[3] 踪凡. 两汉故事赋的表现题材及文学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38-143.
[4] 刘刚. 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6): 152-160.
[5] 李炳海. 生命一体化和生命能量转换理念的艺术显现— — 先秦两汉文学中的伐树折枝事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5): 144-15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