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海外华文新文学产生于20世纪10年代的美国, 代表人物是胡适, 其次是在日本成立的创造社及其成员的作品。作为海外华文新文学的留学生文学具有两栖性; 海外华文新文学是连接西方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中介, 并与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一定的混同、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
〔1〕〔2〕〔3〕〔4〕陈贤茂主编:《海外华文文学史》第一卷, 厦门:鹭江出版社, 1999年, 第7、4 -5、231、364 页. 〔5〕饶芃子、杨匡汉:《海外华文文学教程》,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第125 页. 〔6〕燕世超:《批判的武器不能创新》, 《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 〔7〕贾植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年, 第20页. 〔8〕鄂基瑞、王锦园:《张资平———人生的失败者》,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年, 第13 -14 页. |
[1] |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
[2] | 符杰祥. "写在边缘"--鲁迅及中国新文学手稿研究的理论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65-170. |
[3] | 夏伟. 对美国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刍议——将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视为汉学共同体[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89-192. |
[4] |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
[5] |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
[6] | 梁建先. 论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城绅”叙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201-205. |
[7] | 周海波. “民国文学”研究提出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193-199. |
[8] | 魏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205-208. |
[9] | 陈军. 文类等级的发生学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187-192. |
[10] | 仰海峰. 认识的历史性构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10-16. |
[11] | 曹禧修. 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批评的困境及其对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150-154. |
[12] | 杨剑龙. 论上海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84-187. |
[13] | 刘红松. 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论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60-162. |
[14] | 李秀华. 创新发生与实现的文化底蕴探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3): 25-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