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乌托邦反映了人类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能力, 它既孕育于对现实不完满状态的批判中, 也体现于对未来美景的追求上。从时间维度来研究乌托邦, 就会发现时间不仅会成为乌托邦的致命威胁, 也能成为乌托邦的有效缓冲。因此, 向后看的乌托邦就会抛弃时间的因素, 把自己的理想状态设置在一个永恒完满的历史开端, 并以循环的观念来使这种完满得以重现; 而向前看的乌托邦则会强调线性时间的作用, 力图通过时间的缓冲来实现自己在未来的美好图景。
中图分类号:
〔1〕Berlin, I., “The Decline of Utopian Ideas In The West”, The Crooked Timber of Humanity, London: Fontana, 1991, p.48. 〔2〕Olssen, M., “Totalitarianism and The`Repressed' Utopia of The Present: Moving Beyond Hayek, Popper and Foucault, ” Policy Futuresin Education,vol.1, no.3(2003), p.48. 〔3〕Levitas, The Concept of Utopia,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4-5. 〔4〕哈贝马斯:《作为未来的过去》, 章国锋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 第122 -123页. 〔5〕蒂利希:《政治期望》, 徐钧尧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 第172页. 〔6〕〔9〕吴国盛:《时间的观念》,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年, 第58 -59、91 页. 〔7〕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 何兆武、李约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年, 第435 页. 〔8〕〔10〕赫尔曼:《文明衰落论》, 张爱平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 第16、19 页. 〔11〕伯瑞:《进步的观念》, 范祥涛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年, 第3、10、27 页. |
[1] | 颜翔林. 论理想的特性及其与审美理想的逻辑关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45-50. |
[2] | 马建高. 民初美学的引进及中国化历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59-66. |
[3] | 李雁. 中国新时期乌托邦小说的类型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3-48. |
[4] |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41. |
[5] |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
[6] | . “时间性”何以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50-155. |
[7] | . 鉴赏判断的时间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56-162. |
[8] | . “艺术之死”的时间性误判——或论丹托的“诡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63-168. |
[9] | 刘彦顺. 论黑格尔美学中的“身体”与“时间性”的缺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12-216. |
[10] | 邢海晶, 周波. 《伯牙琴》与《乌托邦》和谐社会观契合之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32-34. |
[11] | 周乐诗. 清末小说中的女权乌托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227-231. |
[12] | 田启波, 郑湘萍.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嫁接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9-11. |
[13] | 曾文婷.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10-13. |
[14] | 杨慧. "普通"的微言大义--- "文化革命"视域下的瞿秋白"普通话"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192-197. |
[15] | 仇昉. 海上乌托邦:一个时代幻梦的终结--一笠园主旨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293-2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