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1 ›› Issue (3): 175-178.

• 明清士庶生活与阶层流动 • 上一篇    下一篇

读者本位:本雅明艺术思想中的接受之维

马友平   

  • 出版日期:2011-06-20 发布日期:2019-01-18
  • 作者简介:马友平,1970年生,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68)。

  • Online:2011-06-20 Published:2019-01-18

摘要: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非正式成员,本雅明有着独特的现代艺术思想,尤其强调读者在接受层面上的作用。其读者接受理论将作品的生产者、接受者统一于阅读活动,接受者转化为写作的合作者,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共同进入艺术生产的流程,这一理论成为后来西方文论注重读者研究的先声。

关键词: 读者本位, 艺术思想, 接受之维

中图分类号: 

  • I0

〔1〕〔2〕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10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304、304页。〔3〕〔4〕本雅明:《德国浪漫主义的批评概念》,《本雅明文选》,陈永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4、22-23页。〔5〕本雅明:《爱德华?福克斯,收藏家和历史学家》,《经验与贫乏》,王炳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03页。〔6〕章启群:《伽达默尔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2页。〔7〕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171页。〔8〕本雅明:《翻译者的任务》,《本雅明文选》,陈永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79页。〔9〕〔10〕〔11〕〔12〕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第14、62、75、27页。〔13〕王德胜:《文化的嬉戏与承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4页。〔14〕〔15〕〔16〕刘北成:《本雅明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6、160、160页。
[1]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2]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3]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4]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5]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6]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7] 赖大仁. 当代文学阐释论研究中的“本体阐释”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0-178.
[8] 卓今. 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整理及现代性转换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9-190.
[9] 刘俐俐. 中国文学场域视野下文学评奖综合考察的理论发现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53-161.
[10] 张利群. 《文心雕龙》“物色”说之“感物”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62-169.
[11] 单小曦. 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的基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79-191.
[12] 王若存, 别君华. 中国新媒介文艺史研究的理论起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98-207.
[13]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14]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15] 程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86-19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