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6-20 上一期    下一期
    现代性的私有幻象及其发展伦理制约
    陈忠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5-6. 
    摘要 ( 199 )   PDF(pc)(284KB) ( 217 )   收藏
    私有幻象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与历史阶段的自我中心论、自我乌托邦,是一种片面展开的启蒙精神、片面发展的现代性。私有幻象的根本问题在于以一种静止、孤立的方式理解主体性、主体际性及主客关系。私有幻象对现代性的主体、财富、规则等具有辩证的生成与推动作用,也对现代性的公共性、精神家园等具有重要危害,对现代性的进一步合理化形成了深层制约。可以通过注入发展伦理精神、确认社会发展总体逻辑、推进合理集体行动等,对私有幻象进行伦理规范、综合制约、实践超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康德哲学中的道德与宗教之辩
    张会永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1-15. 
    摘要 ( 199 )   PDF(pc)(264KB) ( 650 )   收藏
    对于康德哲学中道德和宗教的关系,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康德对“道德必然导向宗教”的论述,破坏了道德法则的自主性和纯粹性,也与他的“道德不需要宗教”的命题相冲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康德把宗教奠基在道德之上,是在以道德解构宗教,最终的结果使宗教成为了道德的附录,从而损害了宗教的自主性。然而,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对康德来说,道德和宗教既各自独立,又互相需要,康德的目标是实现二者的共契而非冲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伯林两种自由概念的伦理内涵辨析
    吕春颖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6-20. 
    摘要 ( 164 )   PDF(pc)(255KB) ( 498 )   收藏
    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说明了自由的不同伦理内涵。伯林认为,只有允许个人在实然的多元价值中做出选择,才能真正保护个人自由这一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与追求。如果自由的伦理内涵仅在于让一个人认可某个抽离于复杂现实的一元价值,那么,自由的实践终会走向对自由的背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消极自由到积极自由———货币哲学视域下我国主体性的出路
    陈水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21-24. 
    摘要 ( 152 )   PDF(pc)(225KB) ( 427 )   收藏
    在货币哲学视域中,货币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形而上魔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主体性日益走进消极自由的囹圄。为了争取积极自由,建构一种驾驭货币的主体性,我们要肯定和反思西方近现代建立起来的主体性,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培育具有先验性和经验性品格的主体自主性,同时坚定主体性扬弃货币和资本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受动性:一个有待深掘的认识论向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受动性之维的再揭示
    曹瑜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25-28. 
    摘要 ( 125 )   PDF(pc)(232KB) ( 298 )   收藏
    长期以来,学界囿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反映论的二分化、对立化的预设,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诠释为“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这实质上依然是在传统二元论的范式内对于认识论的“再阐释”。究其根源,则在于将反映论狭隘化、一维化为受动性,进而将受动性的功能曲解为直观化、镜像化,使其与主观化、同一化的能动性对立起来。这种曲解不但表现在理论中,而且也表现在现实中。因而从现代西方哲学发掘出的认识论的“非同一性”之维、“感性活动”之维和“文化符号”之维等维度,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受动性之维展开深入探究,可以对我们这个日趋“祛感性化”、“祛生活化”、“祛历史化”、“祛文化化”、“祛民族化”的时代提供“化祛”的“法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实践哲学对浪漫反讽的修正
    刘聪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29-31. 
    摘要 ( 144 )   PDF(pc)(183KB) ( 121 )   收藏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笔记中将浪漫反讽看做是“内在的形式的反讽”,并在浪漫主义的直接影响下不自觉地走上了反讽哲学之路。克尔凯郭尔在以苏格拉底为主线对反讽进行概念化的分析中,将苏格拉底的古典反讽与浪漫派的浪漫反讽理解为伴随主观意识强化而产生的主观性规定。而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主观意识强化新的“因次”,必然酝酿着一种更为全善的反讽新形式。正是在对浪漫反讽形式主义的批判中,马克思立足于实践领域,将共产主义作为现实目标,并且使主体得以获取积极的自由,从而实现了对浪漫反讽的修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理性心态与理性诉求———关于近期交通肇事中的谣言评议
    张昭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32-35. 
    摘要 ( 127 )   PDF(pc)(213KB) ( 186 )   收藏
    近期,在杭州飙车案、常州女记者交通肇事案及浙江钱云会案中,无一没有谣言的传播,并且信者甚众,以至于当政府宣布事实的真相后,还有为数不少的人,鉴于当事人的“身份标签”而笃定原来谣言的真实。怀疑真相、坚信虚无,这种看似非理性的社会心态背后,其实不乏蕴涵着民众的理性诉求,即对于阶层固化与权力代际转移的焦虑与愤恨,对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祈望与呼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控制基本医疗费用多重均衡目标的构建
    孙萍, 付强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36-39. 
    摘要 ( 136 )   PDF(pc)(222KB) ( 151 )   收藏
    以往改革的结果与当前改革的实践都不同程度地表明,政府目前采用的控制基本医疗费用的机制是一种高投入高收益的改革方案,这一机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但是改革成本过高,基本医疗服务费用未得到有效控制,“看病难、看病贵”矛盾也未能够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并没有充分分享到医疗改革的成果。医疗改革启动的真正主因和动力在于降低费用、控制成本。因此,发挥主导作用,在多价值导向、多因素分析和均衡多主体利益的前提下,构建兼顾不同主体利益的控制基本医疗费用多重均衡性目标与运行机制,是政府有效降低、合理控制基本医疗成本和费用的优先策略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的文化缺省现象解析———以汉英词汇为例
    杨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40-42. 
    摘要 ( 145 )   PDF(pc)(181KB) ( 370 )   收藏
    语言中存在大量具有丰富文化语义的词汇,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这些词汇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造成了文化缺省现象,原因在于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对词汇的文化语义有巨大的影响。物质世界选择了语言符号的形式及其基本外延,社交世界整合了词语的文化内涵,心理世界决定了词语的概念框架、认知过程和解读过程。因此,只有在这三个世界中对词汇进行分析和对比,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词汇的文化语义,进而消除文化缺省现象,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说利
    于衡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43-44. 
    摘要 ( 239 )   PDF(pc)(144KB) ( 149 )   收藏
    利益是人劳动后的为人所需的成果,利之所以为利的两个基本特征———有用性、价值性,对于国家和个人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益是人追求的目标,更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对待“利”我们要做到取利求益不能忘害;见利不能忘义;取利要合理合法,不能违法乱纪;要在尊重承认公民个人合法权益之时,不忘自己对党、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与义务。当个人私利与国家人民公利冲突时,应把国家人民的公利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法借鉴与比较
    公司组织内部各机关的认知结构
    佐藤孝弘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45-48. 
    摘要 ( 116 )   PDF(pc)(216KB) ( 12 )   收藏
    公司组织内外部的行为主体拥有的认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对公司的角色期待;另一种是公司对角色期待的认知。公司内部成员如何认知公司制度或公司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重要问题。公司治理制度的改善需要从认知的侧面分析研究,内部公司治理制度完善方面要注意监督主体、管理主体、参与决定的程序、决策主体、选任主体等问题的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日法制文化渊源与发展路径比较
    刘艺工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49-52. 
    摘要 ( 224 )   PDF(pc)(221KB) ( 568 )   收藏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从一个封建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法制近代化,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中国的法制近代化则困难重重,充满曲折和艰辛。其原因实质上是两国文化以及历史发展道路的不同,在此背景下,两国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各自法制的特点,走上了不同的法制近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德日不作为帮助犯犯罪构成的争议
    刘瑞瑞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53-56. 
    摘要 ( 160 )   PDF(pc)(216KB) ( 596 )   收藏
    不作为帮助犯的构成要件、正犯与共犯的区分标准既是认定不作为帮助犯成立与否的理论基础,也是不作为者承担不同刑事责任的根本依据,但是如何厘清共谋共同正犯与不作为帮助犯的界限基准,学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时,“不作为的帮助”行为才能转化为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作为帮助犯的问题在德日历来是不作为共犯问题的核心,我们可以通过其研究的比较找出此争议问题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治与契约理论下制度反腐的立法构架
    包玉秋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57-59. 
    摘要 ( 91 )   PDF(pc)(179KB) ( 247 )   收藏
    立法是制度反腐的实践本源,科学的立法设计是立法向执法的转变,是制度反腐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不研究制度反腐在法理上的原则和准则,就无法准确把握制度反腐的实质,对于制度反腐的理论根基是什么,法治与社会契约理论如何科学运用于反腐当中等问题,需要与立法研究相结合才能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达成制度反腐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等抑或公平,行政抑或非行政,文化抑或制度———老龄法制建设中的三个争论
    车流畅丁楠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60-62. 
    摘要 ( 116 )   PDF(pc)(185KB) ( 132 )   收藏
    争论随着婴儿成活率的提高、医疗事业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制度的推行,老龄问题所呈现出的多元特质及其理论上的争论成为研究中的热点,其中,如何处理老年人劳动适格与青年就业问题的协调统一、老龄法制建设最主要的主体是行政的还是非行政的、老龄法制建设的实质是文化建设还是具体的制度建设以及如何协调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民事审判的几个疑难问题研究
    姜凤武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63-66. 
    摘要 ( 123 )   PDF(pc)(211KB) ( 138 )   收藏
    关于不动产确权诉讼与不动产权属登记争议的关系问题、关于实际施工人提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结算诉讼的处理问题、关于医疗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关于工伤保险待遇与第三人侵权赔偿的关系问题,是民事审判中四个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疑难法律适用问题。民事审判中对某些法律适用问题的理解不一致和裁判尺度的不统一,在客观上影响了民事司法裁判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已成为阻碍民事审判工作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基因动物专利保护探析
    张忠民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67-71. 
    摘要 ( 253 )   PDF(pc)(258KB) ( 421 )   收藏
    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专利法律制度提出了冲击和挑战。对转基因微生物和转基因植物提供专利保护,国际上已初步达成共识,但在转基因动物专利保护问题上,却颇有争议,各国态度迥然不同。从专利制度视角分析,转基因动物完全具有可专利性,亦能实现专利制度的功能,因此可以预见,为转基因动物提供专利保护将是国际发展的趋势。通过对美国、欧盟和加拿大的转基因动物专利立法现状的比较研究,探讨各国立法态度不同的深层次原因,可得出对我国转基因动物专利保护方面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演化经济学的研究与实践
    论演化经济学与博弈论的关系
    黄凯南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72-76. 
    摘要 ( 309 )   PDF(pc)(272KB) ( 553 )   收藏
    演化经济学与博弈论并非是两种不可通约的研究范式,它们长期存在互动与交流。演化博弈论和主观博弈论在演化分析中的作用与局限显示,尽管随着博弈论的发展,经典博弈论的许多假设被放松,博弈论具有更多的演化性质,日益成为演化经济学重要的建模工具,但是,无论是演化博弈论还是主观博弈论都无法解释自身客观博弈形式的演化,博弈论还不能成为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而建构一个融合“变与不变”或“均衡与演化”的理论体系将是未来经济学的理论前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创新治理层级分解形式的演化交易成本经济学解释
    顾骅珊, 陈劲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77-82. 
    摘要 ( 234 )   PDF(pc)(325KB) ( 107 )   收藏
    企业组织层面创新研究两大理论传统的诸多趋同是探讨创新治理层级形式问题的始点,作为演化微观经济学的惯例理论表明,企业组织治理形式的调整不仅是针对交易方的交易成本压力,更是一种伴随企业创新行为的治理模式适应,故交易成本经济学与微观演化经济学可以实现整合分析,企业技术与制度维度的创新分析在一个面向“创新”而非“交易”的演化交易成本经济学模型中统一起来,结果显示企业在惯例创新过程中同时进行治理层级形式的搜寻与学习,对创新的科层控制强度区分为由弱到强的三种典型的企业创新治理层级形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税收依据、纳税人权利保护与纳税服务优化
    谷成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83-86. 
    摘要 ( 170 )   PDF(pc)(228KB) ( 176 )   收藏
    税收依据产生于政府的服务职能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互利关系。为使纳税人的根本权益得到保障,应在确立赞同纳税权和政府服务权的基础上,将纳税服务从税收的征纳环节扩展至整个公共服务领域,使纳税人能够对从自己手中转移到政府部门的收入进行必要的约束和监督,保证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资金使用的合意性和高效率,最终实现对纳税人权利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平、效率与物业税征收的福利变化
    王家庭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87-90. 
    摘要 ( 146 )   PDF(pc)(241KB) ( 309 )   收藏
    物业税的征收不仅要考虑效率问题,更要重视公平问题。征收物业税可以避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利益博弈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并能有效调控地方经济发展。而物业税税率的确立,既要考虑物业税对地方经济的调控作用,又要体现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异性。对同一区域内的低收入家庭要进一步采取税收优惠政策,以此保证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与动力探析
    贺立龙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91-93. 
    摘要 ( 197 )   PDF(pc)(204KB) ( 394 )   收藏
    与经济增长概念不同,经济发展指在技术与制度创新驱动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扩大生产、改进分配、治理环境、改善人权等实现结构性的经济质态演进、居民福祉持续增加的过程。经济发展方式被定义为一国经济实现长期发展所依赖的发展源泉构成、发展机制及路径。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概念,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从产值扩大和结构调整延伸到经济运行质变、居民福利获取和经济环境改进等发展领域,涵盖了经济分享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方式等多个层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民与土地关系的特性与转业补偿机制
    白暴力, 傅辉煌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94-97. 
    摘要 ( 150 )   PDF(pc)(211KB) ( 162 )   收藏
    在我国现行制度下,土地是农民劳动和生存的条件,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与之对应,农民的收入也可以分为劳动收入和产权收入,其中产权收入表现为地租。要使农民出让土地后生活仍有所保障,则要对劳动条件和部分产权的丧失均进行补偿,即实行双重补偿机制。农民对土地的产权和对地租的收取权是以其在土地上的劳动为前提的,停止在土地上的劳动就不能再收取地租;但是,为保障农民转业的顺利实现,地租收取权的终止要有一个滞后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VAR模型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福建省数据检验为例
    杨爽, 刘萍, 周星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98-102. 
    摘要 ( 171 )   PDF(pc)(341KB) ( 502 )   收藏
    基于VAR模型建立协整方程、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冲击,以此全面研究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农村公共产品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长期的经济效应,总和的贡献率达到54.15%。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的农村电力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农村教育和农村医疗两种人力资本的投入,在短期内发挥的作用不明显,长期内的贡献比较显著。其中农村医疗没有通过Granger检验,侧面反映了有效供给的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订单农业中的弱势农户歧视研究
    徐健, 汪旭晖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03-106. 
    摘要 ( 124 )   PDF(pc)(240KB) ( 147 )   收藏
    订单农业能够增加农户的收入,农户有参与订单农业的动机,并且龙头企业提供的信贷支持能够满足农户进行订单农业生产的资本需要。龙头企业在签约农户的选择中存在歧视弱势农户的现象,农户的富裕程度对参与订单农业并没有显著影响。此外,龙头企业偏向于与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户签约,而且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及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便利性也是影响龙头企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双重道德风险和激励机制设计
    曹艳秋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07-110. 
    摘要 ( 192 )   PDF(pc)(227KB) ( 444 )   收藏
    发展农业保险是发展我国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基于农业保险的特点,政府对保险公司进行财政补贴不可避免。由此,政府财政部门、保险公司和农户会构成三层的委托代理关系。而保险公司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农户为了最大化自己的收入,分别会采取相应的道德风险行为,从而降低财政补贴的使用效率,减少农业保险的供给,无法达到财政补贴的目的。解决财政补贴条件下保险公司和投保农户的双重道德风险行为必须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并采取相关的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粮食贸易“金融化”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周寂沫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11-115. 
    摘要 ( 277 )   PDF(pc)(251KB) ( 426 )   收藏
    在极端天气导致全球粮食价格大幅波动的背后,金融手段已成为左右国际粮价的主要力量。将粮食贸易“金融化”进而“美元化”已成为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抑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式。脆弱的粮食贸易无法抵御国际游资的冲击,粮食价格更无法与泛滥的美元抗衡。这种影响波及全球,中国也已经置身其中。粮食问题对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至关重要。我国应对由美元操控的“粮食危机”之策是:强化管控机制,防止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积极争取人民币对国际粮食贸易的标价权;建立服务于国家总体战略的粮食综合战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文化体验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赵承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16-119. 
    摘要 ( 589 )   PDF(pc)(220KB) ( 1131 )   收藏
    乡村旅游的本质是游客在乡村地区的文化体验活动。乡村文化体验旅游的核心就是充分利用城乡差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与传统的乡村观光旅游相比,乡村文化体验旅游集中在乡村少数特色区域,避开了节假日,旅游时间相对较长,更能突出旅游者的自我价值实现,对当地文化的理解较深入,互动性较强,深入建立人际关系的可能性和倾向性较大。乡村文化体验可以采用娱乐型、逃避型、教育型、审美型四种模式,在实施这四种模式时,要注重文化体验的真实性、互动性和主题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清士庶生活与阶层流动
    政府规制与民间舆情的互动———以清代族正制的制度内涵及存废推展为中心
    冯尔康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20-125. 
    摘要 ( 372 )   PDF(pc)(851KB) ( 565 )   收藏
    清朝族正制实行之初衷是在保甲制不能通行之处,用族正弥补之,以利维护社会治安,然在实践中扩大了预定范围,行于聚族而居、社会治安状况不良之地区,如械斗、诘讼、会党活动频繁之地,遂与保甲制并行,且扩充其职能到施行教化、监督宗族公产管理、捆送不稳定分子诸多方面。族正由民举官定,平民承担职役。族正之职役与宋代保正、明代里长之职役相同。因而,族正制设立之初清朝期望该制度由政府与宗族双方配合推行,然而从实际政策效果来看,并不成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清易代与江南士大夫家族的衰替
    陈宝良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26-136. 
    摘要 ( 245 )   PDF(pc)(493KB) ( 1252 )   收藏
    历经魏晋、六朝北方士族与民众的南迁以及宋朝的南渡,自唐宋以后,江南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富庶、繁华盛极一时。晚明以来的社会秩序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士大夫力量的内部分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诸多士变、民变;二是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革命运动,最终导致佃变、奴变一时甚嚣尘上。至明清易代,在明代势力颇盛的江南士大夫家族,或因科第不继,或因政治权势的丧失,逐渐走向衰落。明清之际江南士大夫家族的衰替历程,无不说明明朝旧的社会秩序已经崩坏,随之而来者则是清初礼教秩序的重整,以及以“新发”科第家族为社会基础的新秩序的建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弃儒从商”与“以文营商”——晚明士人生计模式的转换及其评析
    刘晓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37-141. 
    摘要 ( 212 )   PDF(pc)(259KB) ( 454 )   收藏
    晚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动了士人生计模式的转换。“弃儒从商”与“以文营商”,成为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两种方式。前者表现为对“儒业”的一种脱离,后者则是从传统“卖文博食”延展而来的、更具商品化性征的一种“本业治生”。两者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士人的生存基础,相对有效地提升了士人的生存能力。但从知识群体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两种不同的谋生方式,其社会与历史内涵还是不尽相同的。前者以一种曲线回归的方式,又回复到“仕途经济”的窠臼之中;后者则多少体现出晚明士人经济与社会人格的某些“萌动”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的民众动员策略与种族心态———以三份《讨满洲檄》的文本为讨论中心
    张昭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42-144. 
    摘要 ( 467 )   PDF(pc)(178KB) ( 661 )   收藏
    《讨满洲檄》以中华国民军政府名义颁布,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天讨》本、日档本以及湖北都督府本三篇檄文,一以贯之,一方面体现出革命运动从动员、起义、失败,到再动员、再起义、再失败,直到走向革命高潮的曲折过程;另一方面则说明,尽管孙中山、章太炎、黄兴等核心人物多次解释过“排满”革命不是仇满,更不是种族仇杀,但这种先进的革命主张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从檄文看,“排满”并不是简单地反对满族统治,而是把满人视做不同于中国人的外人,要求把他们赶回老家去。甚至于,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反对满族的情绪更趋偏激。革命不只是理性,还需要激情。作为民众动员的策略,讨满檄文激发起了汉人的种性,达到了鼓动革命的效果;但其中所流露出来的种族心态,却一度导致了对革命的误解,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略论20世纪50—60年代上海的倒流人口问题及其处理
    邱国盛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45-150. 
    摘要 ( 681 )   PDF(pc)(293KB) ( 653 )   收藏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解决城市人口失业问题、对城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及推动重工业化发展,大量上海市民先后被动员回乡。但是,对乡村生活的不适应及城乡间的巨大差距又使已回乡的原市民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倒流回上海。为此,上海市先后采取了包括限制粮油供应、减少就业渠道以及救济、补助等各种方式来解决倒流人口问题。倒流人口问题的较好解决,不仅保证了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迁移被局限于国家控制的范围之内,同时更保证了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晋商身股制度创立的经济学动因
    金悦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51-153. 
    摘要 ( 152 )   PDF(pc)(185KB) ( 237 )   收藏
    明清时期晋商之所以长盛不衰,身股制度的创立功不可没。从经济学的委托代理、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博弈论的视角来看,晋商创立并不断完善身股制度的原因有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经营模式是晋商采用身股制的体制原因,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是晋商实行身股制度的经济原因,同时,身股制度的产生也是晋商财东与掌柜长期博弈的结果。虽然晋商各号的内部监督机制并不健全,也缺少外部法律制度的有力保障,但晋商通过身股制的创立与不断完善,使经营者与财东及其他出资者皆能从商号盈利的增长中按股平等分红,从而确立了晋商不断成长的有效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业语境中的人物形象与谱系———草明与东北工业题材小说论之一
    逄增玉, 孙晓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54-160. 
    摘要 ( 265 )   PDF(pc)(302KB) ( 230 )   收藏
    草明的工业题材小说始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解放区,直至20世纪60年代,写下多部以东北为为背景的作品,描写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罕有的工业化环境中的工人、职员、干部、专家等形象,并在政治、时代和革命性与现代性交织的多重视角中透视和描写工人形象,熔铸了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形成了特色,具有文学史价值。当然,这些形象的塑造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审视和总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现代诗学回视——兼论“诗言志”与“诗缘情”
    王淑萍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61-165. 
    摘要 ( 163 )   PDF(pc)(260KB) ( 292 )   收藏
    回视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主情”、“主知”与中国古典诗论的“诗言志”、“诗缘情”有着惊人的一致。中国古典诗论沿着由理性言志到感性抒情两大路径,完成了文(诗)论由读者向创作的转变;中国新诗在诗体大解放的背景中产生后,以白话新诗为起点,由“五四”时期到40年代历经近30多年的艰辛努力,走过了由主情到主知的发展转变。中国新诗派建立起经验与新诗的现代性联系,强化现代诗人的现代意识,促进新诗现代诗品的生成,完成了由传统诗学到现代诗学的彻底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梁宗岱对“象征”中国化的独特解读
    张仁香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66-170. 
    摘要 ( 152 )   PDF(pc)(258KB) ( 641 )   收藏
    梁宗岱对源于西方的“象征”做了中国化诠释,提出“象征”与“兴”的关联性,反对将“象征”视为单纯的“象”与“理”的结合,认为这不过是修辞学上的“比”,“意”自“意”,“象”自“象”,而推崇“意”与“象”所达到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梁宗岱认为象征不是兴味索然的抽象观念,而是丰富、复杂、深邃、真实的灵境。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主体必须具备一种非功利、忘我、无我地与客观物融为一体的审美态度。这一审美态度恰是对中国古典诗学审美意象“比德”说的批判反思,目的是建立一种不同国别、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下可以汇通的世界诗学范畴,具有一种世界视野与包容的襟怀。这不仅是现代诗学家们所努力寻求的诗学目标,而且对我们今天的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兴起的历史文化语境探析——兼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来源的考证
    周云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71-174. 
    摘要 ( 169 )   PDF(pc)(220KB) ( 205 )   收藏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它对于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源,无疑也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重要历史文化语境。左翼阵营及后来的学界对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兴起只是关注当时的政治背景,而对于艺术和思想背景则缺乏分析。从20世纪20年代傅彦长等人的民族主义艺术理论及黄震遐的创作来看,后来“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兴起决非偶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读者本位:本雅明艺术思想中的接受之维
    马友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75-178. 
    摘要 ( 151 )   PDF(pc)(222KB) ( 159 )   收藏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非正式成员,本雅明有着独特的现代艺术思想,尤其强调读者在接受层面上的作用。其读者接受理论将作品的生产者、接受者统一于阅读活动,接受者转化为写作的合作者,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共同进入艺术生产的流程,这一理论成为后来西方文论注重读者研究的先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修辞美学下的语意延展——以产品设计为例
    卢娜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79-182. 
    摘要 ( 243 )   PDF(pc)(214KB) ( 196 )   收藏
    修辞被认为是观察在某一特定场合中可使用的劝说手段,即修辞总的功能在于劝说,也被定义为人们使用语言推动其他人形成某种态度或采取某种行为,即作为象征行为推动其他人的合作。人类的语言之所以能够在不同的交际需要时做到准确、鲜明、精练、生动,其实是靠各种辞格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表达手段。产品设计语意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自我与他者语言伦理机制的构建
    范武邱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83-185. 
    摘要 ( 120 )   PDF(pc)(177KB) ( 208 )   收藏
    阐释最终实现的是自我与他者的交流,此交流是通过阐释者在“三个世界”中与作者、读者以及作品中人物的真诚对话来实现的。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使人们从一新的视角审视阐释的过程,从而在交往理性的指导下更好地实现阐释的接受性和美学性,完成自我与他者语言伦理机制的构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音希声”的乐妙之门——老子美学思想之一解
    轩小杨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86-188. 
    摘要 ( 158 )   PDF(pc)(194KB) ( 266 )   收藏
    “大音希声”是老子缔造的超越性的音乐审美妙境,它以大自然的和声为根源,引申出音乐创作上自然朴素的法则与音乐欣赏中心灵净化的境界。“音声相和”则是音乐审美妙境的核心,它张扬“比于赤子”的自然纯真的和音。令人耳聋的“五音”是对音乐审美妙境的解构,对寻求官能刺激、追逐声色之乐予以否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器识而后文艺”:丰子恺的艺术教育观
    王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89-191. 
    摘要 ( 181 )   PDF(pc)(186KB) ( 220 )   收藏
    丰子恺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艺术教育家,结合具体的艺术教育实践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丰子恺阐发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观,他的艺术教育观不仅对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开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代唐诗选本中的性情论
    孙欣欣, 齐霄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92-198. 
    摘要 ( 186 )   PDF(pc)(342KB) ( 424 )   收藏
    在明人编撰的唐诗选本中,对“性情”问题多有论述,其中明代前期以高棅《唐诗品汇》为代表的唐诗选本所体现出的性情观大都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强调的是“性情之正”。而晚明时期,在性灵思潮影响下,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陆时雍《唐诗镜》等唐诗选本对“性情”的理解更侧重于人的一己真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吕本中“活法”说的系统性
    罗莹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199-202. 
    摘要 ( 191 )   PDF(pc)(230KB) ( 537 )   收藏
    “活法”说是北宋末期吕本中针对江西诗派创作的弊端而提出的诗歌创作的新主张,以往人们在讨论“活法”的时候主要分析其在《夏均父集序》中的阐释。其实,“活法”说是一个较为系统的诗论,包括“活法”说的内涵、实现“活法”的途径以及“活法”后诗歌达到的审美效果等方面,贯穿于吕本中的整个诗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李商隐《祭小侄女寄寄文》考论
    尹博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203-205. 
    摘要 ( 223 )   PDF(pc)(200KB) ( 583 )   收藏
    李商隐“尤擅诔奠之辞”,祭文《祭小侄女寄寄文》饱含深情,引人深思。学界多认为小寄寄是李商隐弟弟李羲叟的女儿。考李商隐和李羲叟生平活动,小寄寄与李商隐应为父女关系,这为李商隐与宋华阳“恋爱说”提供了一个证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皮锡瑞郑学研究
    潘斌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206-208. 
    摘要 ( 162 )   PDF(pc)(186KB) ( 88 )   收藏
    皮锡瑞重视研究郑玄经学,认为:郑玄经注经说多有传世,藉其可窥汉代经学笃实之风;郑学有经世价值,藉其可实践经国之业;郑玄经学融汇今古文,研治郑学可厘清汉代今古文之家法。皮氏研治郑学有乾嘉汉学遗风,他对郑玄的经注经说作了大量的辑佚工作,在解郑玄经注经说时多采用疏证体。不过皮氏对郑玄经注经说的考证不可一概而论,有流于主观臆断之处。皮氏治经虽有涵纳各派之精神,然却是以今文为重,这种经学立场主要体现在他对郑玄的《王制》、《周礼》学所作的考察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被遮蔽的女性叙事——重读沈祖棻历史小说
    刘巍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209-212. 
    摘要 ( 160 )   PDF(pc)(215KB) ( 205 )   收藏
    沈祖棻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出的历史小说是对历史的女性解读,是赋予历史的性别新生。在革命战乱的背景下,她反而看重“女人经历的历史是怎样的”,注重历史中的“人”性,而非社会性和政治性。沈祖棻选择了“内视角”、“第三人称”的方式去完成她在大时代中对历史的重述。但由于种种原因,她的作品只能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做出条件大致允许的反抗”,尚存有色调暗淡、情节疏散,钟情于主体在困局中的无奈等缺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周立波文学创作中的地域方言研究
    言岚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213-216. 
    摘要 ( 174 )   PDF(pc)(212KB) ( 283 )   收藏
    周立波在文学创作中有浓郁的方言情结,他有意识地从方言宝藏中提炼、采撷生动鲜活的词汇进入其文学作品,用乡音方言描绘自然风光、勾勒人物形象,这一举措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浓烈的地域色彩。而这一创作特征源于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及其对新文学乡土小说本土化道路的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化与自我身份建构——解读惠特曼《横过布鲁克林渡口》
    马特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217-221. 
    摘要 ( 237 )   PDF(pc)(282KB) ( 220 )   收藏
    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横过布鲁克林渡口》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人们在城市变迁中的身份迷失。惠特曼通过重新审视城市和认知城市,解决了自我身份的重新建构问题,即将自己与整个城市等同,建构出一个既具有普遍性,又不失特殊性的新身份,从而与整个城市一起与时俱进,并随着城市的发展完善了自我,实现了自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走在文学与权力之间——以肖洛霍夫为例兼析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文学生产
    张帆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222-224. 
    摘要 ( 130 )   PDF(pc)(192KB) ( 293 )   收藏
    否定与赞扬一直是评价肖洛霍夫创作的两个极端。布迪厄提出的“场域”概念为我们认识肖洛霍夫的创作与生存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途经。20世纪的苏联文学是苦难的,在政治生活都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坚守文学创作的独立精神相当艰难,肖洛霍夫睿智地处理了文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为我们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海书镜
    道教美学研究的新成果———评《道教美学思想史研究》
    孙亦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225-226. 
    摘要 ( 108 )   PDF(pc)(145KB) ( 1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人论世——评《刘熙载年谱》
    王振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227-228. 
    摘要 ( 123 )   PDF(pc)(149KB) ( 2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议综述
    科学式指向与问题意识———第一届萨尔茨堡国际青年分析哲学家会议述评
    董震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3):  229-230. 
    摘要 ( 112 )   PDF(pc)(151KB) ( 171 )   收藏
    第一届萨尔茨堡国际青年分析哲学家会议收录的论文及相关讨论体现出两个发人深思的特点,即“科学式指向”和“问题意识”。一方面,“科学哲学”不仅是以科学为反思对象的哲学,也是拥有“科学式”实现手段的哲学,但是国内研究者往往忽略了对于“科学式”手段的反思;另一方面,国内研究者在具体研究中倾向于区别对待“做问题”和“做文本”,而国外青年学者更注重问题与文本材料的有机统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