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1 ›› Issue (3): 161-165.

• 明清士庶生活与阶层流动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现代诗学回视——兼论“诗言志”与“诗缘情”

王淑萍   

  • 出版日期:2011-06-20 发布日期:2019-01-18
  • 作者简介:王淑萍,1966年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系副教授(河南郑州450002)。

  • Online:2011-06-20 Published:2019-01-18

摘要: 回视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主情”、“主知”与中国古典诗论的“诗言志”、“诗缘情”有着惊人的一致。中国古典诗论沿着由理性言志到感性抒情两大路径,完成了文(诗)论由读者向创作的转变;中国新诗在诗体大解放的背景中产生后,以白话新诗为起点,由“五四”时期到40年代历经近30多年的艰辛努力,走过了由主情到主知的发展转变。中国新诗派建立起经验与新诗的现代性联系,强化现代诗人的现代意识,促进新诗现代诗品的生成,完成了由传统诗学到现代诗学的彻底转型。

关键词: 现代诗学, 主情, 主知, 言志, 缘情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朱寿桐:《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古典主义影迹》,《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2〕朱自清:《诗言志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2-45页。
〔3〕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93页。
〔4〕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艾略特诗学文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2页。
〔5〕成仿吾:《新诗的防御战》,《成仿吾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86页。
〔6〕郭沫若:《论诗三札》,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第60页。
〔7〕里尔克:《永不枯竭对话题———里尔克艺术随笔》,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第49页。
〔8〕鲁迅:《中国文学大系?小说二系?序》,《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41页。
〔9〕鲁迅:《<两地书>三二》,《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97页。
〔10〕石灵:《新月诗歌》,《文学》8卷1号,1937年1月1日。
〔11〕穆木天:《谭诗———致郭沫若的一封信》,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第99、98页。
〔12〕王独清:《再谭诗》,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第109页。
〔1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05页。
〔14〕康白情:《新诗底我见》,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第32、48、40页。
〔15〕周作人:《<扬鞭集>序》,《谈龙集》,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40页。
〔16〕徐志摩:《诗刊放假》,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第133页。
〔17〕瓦雷里:《纯诗》,伍蠡甫等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第27、29页。
〔18〕朱自清:《抗战与诗》,《朱自清全集》第2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45页。
〔19〕刘希渭:《<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上海: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第132页。
〔20〕亦门:《人和诗》,上海:上海书报杂志联合所,1949年,第208页。
〔21〕袁可嘉:《诗与民主》,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47页。
〔22〕〔23〕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3、7页。
[1] 王德威. “诗”虽旧制,其命维新——夏中义教授《百年旧诗,人文血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38-41.
[2] . 试论马王堆三号汉墓墓主的知识构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48-153.
[3] 洪树华. 近百年来"诗言志"阐释的回顾与展望[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57-162.
[4] 刘保昌. 古典式的主情主义写作--创造社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152-158.
[5] 宋绪连. 从崇史尚散到缘情趋俪-汉魏六朝散文审美大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149-15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