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1 ›› Issue (3): 183-185.

• 明清士庶生活与阶层流动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自我与他者语言伦理机制的构建

范武邱   

  • 出版日期:2011-06-20 发布日期:2019-01-18
  • 作者简介:范武邱,1966年生,文学博士,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湖南长沙410075)。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课题(09YJA880131); 湖南省翻译研究基地委托课题(09JD52)

  • Online:2011-06-20 Published:2019-01-18

摘要: 阐释最终实现的是自我与他者的交流,此交流是通过阐释者在“三个世界”中与作者、读者以及作品中人物的真诚对话来实现的。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使人们从一新的视角审视阐释的过程,从而在交往理性的指导下更好地实现阐释的接受性和美学性,完成自我与他者语言伦理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 自我, 他者, 语言伦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 B089

〔1〕陈汝东:《语言伦理学——— 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2期。
〔2〕瓦尔特?本雅明:《论语言本身和人们的语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72页。
〔3〕雅克?德里达:《巴别塔》,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4〕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第174页。
〔5〕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24页。
〔6〕程永生:《描写交际翻译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5页。
〔7〕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第56页。
[1] 欧阳谦. 从“自我”到“他者”的伦理现象学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74-80.
[2] 尚杰. 用形而上学语言否定形而上学——德里达在《暴力与形而上学》中对列维纳斯“他者”的质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81-86.
[3] 方珏. 基于“他者”问题思考的资本主义伦理——政治批判——论伊格尔顿的“伦理学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47-55.
[4] 文兵. 解构:向“他者”敞开的正义——德里达论“法律的力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40-46.
[5] 徐延辉, 龚紫钰. 社会质量、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44-53.
[6] 潘黎勇. 感知的重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视域中的“微时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45-151.
[7] 毛林林. 从自我到社会——一种对主体间性思想的逆向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35-39.
[8] 蒲新微,蔡向东. 政策性增权策略中的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45-48.
[9] 张建琴. 在“他者”镜像中审视自身——当代中国“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76-181.
[10] 王焱. 爱丽丝·门罗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发生与衍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87-190.
[11] 杜一平. 传统法文化对行政主体内部调节制度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64-68.
[12] 居俊. 黑格尔的绝对存在概念及其与时间之关系——海德格尔读《精神现象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29-36.
[13] 夏莹.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相互阐释的可能性及其限度——由科耶夫的“误读”所引发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11-16.
[14] 吴海龙, 李长成. 谢林对费希特知识学体系的前提性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9-32.
[15] 崔卓兰, 刘福元.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行政机关及其行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75-8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