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1〕杨建军:《法律与宗教关系的多向度追问》, 《河北法学》2008 年第8期。 〔2〕〔4〕〔21〕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 贺卫方等译,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年, 第200 -202、203、207页。 〔3〕〔7〕〔8〕〔9〕〔10〕〔12〕〔25〕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梁治平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第81 -82、4、17 -18、149、140、51、30页。 〔5〕陈金钊:《论法律信仰———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 《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3 期。 〔6〕曹乔华:《论法律的宗教性———兼解读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 《云梦学刊》2007年第6期。 〔1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 董果良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年, 第14页。 〔1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 第199页。 〔14〕李平晔:《信仰与现实之间》, 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4 年, 第45页。 〔15〕徐祥民:《文化基础与道路选择》,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年, 第102页。 〔16〕程琥:《历史法学》,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年, 第104页。 〔17〕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 第36页。 〔18〕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 第256页。 〔19〕刘伟:《法律与宗教的契合和法律宗教性重建的探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6期。 〔20〕黑格尔:《逻辑学》上卷, 杨一之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 第2 页。 〔22〕段德智:《宗教概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第286-288页。 〔23〕赵毅:《两个世界的游离与超越———对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思想的一个初步解读》, 《新学术》2007 年第3期。 〔24〕卢梭:《社会契约论》, 何兆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年, 第9页。 |
[1] | 车流畅. 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学习与阐释党的十九大报告法治精神”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07-208. |
[2] | 苏敏华.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被害人赔偿与补偿程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79-84. |
[3] | 王淑敏. "一带一路"的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互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85-89. |
[4] | 房文翠. 司法责任制语境下的法律统一适用标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90-95. |
[5] | 李栋. 普通法"关系"的发展与历史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02-108. |
[6] | 徐晓光.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法推动婚俗改革的实践--以侗族、苗族的碑文资料为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09-116. |
[7] | 徐爱国. 巫术入罪与去罪--一个法律史视角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37-141. |
[8] | 郑全红. 民初女子财产继承权的变迁--以大理院判例为中心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42-149. |
[9] | 朱红林. 史与秦汉时期的决狱制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50-155. |
[10] | 霍存福. 宋代“鞫谳分司”:“听”“断”合一与分立的体制机制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22-31. |
[11] | 祖伟. 我国传统契约文书“恐后无凭”套语的证据实质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32-39. |
[12] | 王帅一. 明清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关系:土地契约的多样性表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79-80. |
[13] | 万金冬, 吴宏政. 从“权利科学”看法律立法中的义务——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的人学立场及其缺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89-92. |
[14] | 杨秋生, 施光磊. 天理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观念的源本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88-90. |
[15] | . 黄岩诉讼档案状词真实性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94-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