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1 ›› Issue (5): 197-202.

• 新媒介中的文化创造 • 上一篇    下一篇

近代中国“悲剧”观的引入、形成与日本影响

李群   

  • 出版日期:2011-09-15 发布日期:2018-12-18
  • 作者简介:李群,1978 年生,文学博士,湖南大学文学院讲师( 湖南长沙410082)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09YJC752007)

  • Online:2011-09-15 Published:2018-12-18

摘要: 无论作为一种美学概念还是一种艺术类型,悲剧都是转道日本进入中国的。王国维的悲剧学说是在日本的“中介”作用下提出和建构的,推动和深化了悲剧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哀情小说”的流行、大量悲剧作品出现在近代戏剧表演中,表明近代国人审美趣味上的重要变化和对悲剧艺术的接受和认可。日本在促进近代中国悲剧理论的传播和悲剧艺术表演形式的确立中起到了触媒性质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悲剧, 近代戏曲改良运动, 王国维, 哀情小说, 春柳社

中图分类号: 

  • I207

〔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年,第277 页。
〔2〕王向远:《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33 页。
〔3〕北村透谷:《对于他界的观念》,《透谷全集》第二卷,东京:岩波书店,昭和二十五年,第36 页。转引自张哲俊:《中日古典悲剧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14 页。
〔4〕蒋观云:《中国之演剧界》,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年,第51 页。
〔5〕欧阳予倩:《谈文明戏》,《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年,第360 页。
〔6〕张庚:《中国话剧运动史初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戏剧·民间文学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269-271 页。
〔7〕梁启超:《本报之内容》,《新小说》1902 年。
〔8〕三爱:《论戏曲》,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年,第52 页。
〔9〕剑啸:《剧学月刊》第二卷第七、八合期,1933 年8 月。
〔10〕沈所一:《劝学篇》,朱双云:《新剧史·“杂俎”》,上海:上海新剧小说社,1914 年,第23 页。
〔11〕欧阳予倩:《回忆春柳》,《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年,第174 页。
〔12〕阿英:《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年,叙例,第1 页。
〔13〕周锡山编校:《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年,第241 页。
〔14〕李达三:《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 年,第39 页。
〔15〕竹村则行:《〈支那文學大綱〉と田岡嶺雲》,川合康三编:《中國の文學史觀》,创文社,2002 年,第213 页。
〔16〕王国维:《自序》( 二) ,《教育世界》第152 期,1905 年5月。
〔17〕须川照一:《王国维与田冈岭云》,《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三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413-436 页。
〔18〕王国维:《尼采氏之学说》,《教育世界》总第七十八、七十九号,1904 年4、5 月。
〔19〕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沫若文集》第十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第161-182 页。
〔20〕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第99 页。
〔2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第99 页。
〔22〕胡适:《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第80-81 页。
〔23〕鲁迅:《鲁迅全集》( 9)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年,第316 页。
〔24〕许廑文:《言情小说谈》,芮和师等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39 页。
〔25〕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504 页。
〔26〕魏绍昌:《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年,第600 页。
〔27〕新庵:《恨海》,《月月小说》第一册第三期,1906 年11 月1 号。
〔28〕芮和师等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246 页。
〔29〕杨义:《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51 页。
〔30〕丁玲:《鲁迅先生和我》,《新文学史料》1981 年第3 期。
〔31〕赵得昌:《清末民初的悲剧理论与悲剧结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第3 期。
〔32〕欧阳予倩:《谈文明戏》,《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年,第196 页。
〔33〕欧阳予倩:《戏剧改革之理论与实践》,《欧阳予倩全集》第四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年,第44 页。
[1] 刘锋杰. “诗史说”:钱锺书的“弃”与王国维的“续”[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173-182.
[2] 张堂会. 论新世纪自然灾害文学书写与文化功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48-53.
[3] 刘平,孙昉. 逊清小朝廷与故宫学的萌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48-154.
[4] 周珉佳. 论小剧场话剧的题材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93-199.
[5] 张登林. 知识者的自我言说——重读民初“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200-203.
[6] 颜翔林. 第四批判: 《红楼梦》的美学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173-181.
[7] 潘黎勇. “美术者”何以是“上流社会之宗教”———论王国维审美信仰建构的世俗追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182-186.
[8] 王颖. 论宋代爱情题材小说的双重美学风貌[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175-177.
[9] 赖勤芳. 论林语堂《苏东坡传》的"自传"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201-204.
[10] 李岩. 沈从文与哈代乡土小说悲剧意识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197-200.
[11] 胡铁生, 常虹. 对抗与和谐:生态意义上的矛盾与统一———论麦尔维尔《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209-212.
[12] 刘彦顺. 论王国维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85-188.
[13] 苏萍.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文化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5): 156-159.
[14] 刘国民. 论司马迁对法家人物悲剧命运的表现和评价[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20-125.
[15] 江华. 论岳飞、文天祥的人生悲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2): 98-10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