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1 ›› Issue (5): 224-227.

• 新媒介中的文化创造 • 上一篇    下一篇

双重文化下自我认同的嬗变轨迹———当代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作品中男性形象解读

郑光锐   

  • 出版日期:2011-09-15 发布日期:2018-12-18
  • 作者简介:郑光锐,1977 年生,中国医科大学英语教研室副教授( 辽宁沈阳110001) 。

  • Online:2011-09-15 Published:2018-12-18

摘要: 美国华裔生长在美国,又有着两千多年中华文化的背景,双重性的特点极易引起两种文化或两个世界之间的分裂和冲突。而在这其中,华裔妇女受到两种文化夹击的程度更重,在中国伦理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相融相斥的过程中,她们不断地寻求自我认同。通过对华裔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对男性形象的塑造和写作技法改变的解读,可以了解华裔女性对两种文化的“螺旋上升”的再认识。

关键词: 双重文化, 女性主义, 男性形象, 自我认同

中图分类号: 

  • I206.7

〔1〕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21 页。
〔2〕令狐萍:《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第144 页。
〔3〕尹晓煌,徐颖果主译:《美国华裔文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23 页。
〔4〕林达·哈切恩,王逢振译:《另外的孤独》,《世界文学》1994 年第5 期。
〔5〕Kingston,Maxine Hong,The Woman Warrior: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New York:Knopf,1980,p.8.
〔6〕Cynthia Sau-ling Wong( 黄秀玲) ,Read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Necessity to Extravagance,Princeton:Princeton UP,1993,p.7.
〔7〕Pfaff,Timothy,“Talk with Mrs.Kingston,”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15 June,1980,p.26.
〔8〕〔9〕〔10〕Tan,Amy,The Joy Luck Club,New York:Ivy Books,1989,p.123、p.214、p.214.
〔11〕Ho,Wendy,In Her Mother’s House,Walnut Creek:Alta Mira Press,1999,p.172.
〔12〕单德兴主访:《汤亭亭访谈录》,何文敬、单德兴主编:《再现政治与华裔美国文学》,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6年,第211-221 页。
〔13〕波拉·莱宾诺维兹:《不同的记忆:与汤亭亭的谈话》,转引自郭英剑:《命名·主题·认同》,程爱民主编:《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69-70 页。
〔14〕刘婷婷、程爱民:《〈典型美国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303 页。
〔15〕郭英剑:《冒现的文学———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述论》,《暨南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4 年第1 期。
〔16〕Chin,Marilyn,“Writing the Other:A Conversation with Maxine Hong Kingston,”Ed.Poul Skenazy.Conversations with Maxine Hong Kinstion,Jackson: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Press,1998,p.92.
[1] 王焱. 爱丽丝·门罗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发生与衍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87-190.
[2] 杨凤. 女性主义视域中社会性别建构的两个向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64-67.
[3] 张喜华. 后现代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54-57.
[4] 杨凤.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阶级范畴的批评与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22-24.
[5] 强乃社. 超越女性同一性与回归马克思主义---论第三波女性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一种倾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24-2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