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代汉族家庭尊崇佛道现象颇为普遍, 为了能祈获家庭成员的福德果报, 汉族家庭往往不惜靡费巨资于修建寺观、添置法器、立幢以及购买寺观度牒等宗教活动中, 汉人崇佛的世俗功利色彩极为突出, 据依尘缘以事梵刹。但值得注意的是, 汉人之崇佛并非心灵上的独尊一家, 而是更趋向于儒、释、道三者兼尊并信。金代佛教大昌大行、信徒激增的后果, 理所当然地导致汉族崇佛之家家庭规模的缩小, 并消蚀其家庭经济财富乃至整个社会经济财富的累积, 但同时也成为百姓心灵精神的寄托, 对金朝政府促进社会安定、巩固多民族政权统治亦有一定裨益。因而金朝政府对治下的崇佛行为往往因时因势加以引导、控制, 政策可谓灵活多变。
中图分类号:
〔1〕《宝泉院碑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467页. 〔2〕《重修三殿庙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469 页. 〔3〕《兴中府尹改建三学寺碑》,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782页. 〔4〕郄文举:《金烛和尚焚身感应之碑》,李发良:《法门寺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77-285页. 〔5〕《寿圣寺钟楼铭》(泰和五年),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229页. 〔6〕〔7〕〔53〕脱脱:《金史》卷10《章宗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4、233、233页. 〔8〕〔17〕张国庆:《辽代社会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86、128-129页. 〔9〕陈述:《围绕寺庙的邑、会、社——我国历史上一种民间组织》,《北方文物》1985年第1期,第76-78页. 〔10〕《繁峙灵岩院水陆记碑》(正隆三年),王新英:《金代石刻辑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11〕《忠显校尉刘玮建寺画像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818页. 〔12〕《南尹霍氏塔铭并画像》,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70页. 〔13〕《广教院香台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919页. 〔14〕无名氏:《香炉碑》,阎凤梧等:《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072页. 〔15〕冉万里:《宋代丧葬习俗中佛教因素的考古学考察》,《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9期. 〔16〕《金故麴公墓幢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915页. 〔18〕李修生:《全元文》卷29《元好问十四·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70页. 〔19〕《华严寺石柱》,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468页. 〔20〕《平阴县城西清凉院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44页. 〔21〕无名氏:《白云山三嵕庙金代石柱题记》,阎凤梧等:《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048页. 〔22〕〔49〕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卷49《续夷坚志四·临淄道院》,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下册,第377、377页. 〔23〕〔50〕毛麾:《沁州铜鞮县王可村修建昭庆院记》(大定二十九年),阎凤梧等:《全辽金文》中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678、1678页. 〔24〕〔51〕无名氏:《建大云寺额记》(大定四年),阎凤梧等:《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036、4036页. 〔25〕〔43〕刘祖谦:《终南山碧虚真人杨先生墓铭》,张金吾:《金文最》卷92,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339、1339页. 〔26〕李俊民:《重建修真观圣堂记》,张金吾:《金文最》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05页. 〔27〕〔44〕《理公和尚塔铭》,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242、242页. 〔28〕李俊民:《大阳资圣寺记》,张金吾:《金文最》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06页. 〔29〕张宗古:《张温妻智氏墓志》(承安二年),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第二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8-254页. 〔30〕元好问:《皇极道院铭》并序,张金吾:《金文最》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59页. 〔31〕《重修面壁庵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105页. 〔32〕刘祁:《归潜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1页. 〔33〕刘祁:《归潜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5 页. 〔34〕马谌:《张岐墓志铭》(皇统六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四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第145-151页. 〔35〕郑肩:《石宗璧墓志铭》,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通县金代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11期. 〔36〕《大金故通奉大夫前同知东平府路兵马都总管事护军谯国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封一百户赐紫金鱼袋曹公神道碑铭》,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902 页. 〔37〕党怀英:《重建郓国夫人殿碑》(大定十九年),张金吾:《金文最》卷70,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28页. 〔38〕脱脱:《金史》卷9《章宗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1页. 〔39〕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13《寄万松老人书》,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93页. 〔40〕刘祖谦:《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天兴元年),阎凤梧等:《全辽金文》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54页. 〔41〕《重刻朗然子诗》,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793页. 〔42〕朱皁亨:《单州成武县南鲁村广严院碑》(大定三年),张金吾:《金文最》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90页. 〔45〕元好问:《华严寂大士墓铭》,张金吾:《金文最》卷111,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603页. 〔46〕元好问:《<长真庵铭>并序》,张金吾:《金文最》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60页. 〔47〕张天祐:《圆公马山主塔记》(大定二十二年),阎凤梧等:《全辽金文》中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771页. 〔48〕王鼎:《平原县淳熙寺重修千佛大殿碑》,张金吾:《金文最》卷74,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84页. 〔52〕冯大北:《金代官卖寺观名额考》,《史学月刊》2009年第10期. 〔54〕王鼎:《平原县淳熙寺重修千佛大殿碑》,张金吾:《金文最》卷74,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84页. 〔55〕〔56〕脱脱:《金史》卷7《世宗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1、170页. 〔57〕脱脱:《金史》卷46《食货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35页. 〔58〕元好问:《归德府总管范阳张公先德碑》,张金吾:《金文最》卷104,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504页. 〔59〕秦八□:《张温墓志》(大定二十六年),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第二辑,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8-254页. 〔60〕张微之:《涿州固安县颍陈公塔记》(大定十六年),阎凤梧等:《全辽金文》中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 1663页第 1663页.. 〔61〕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卷18《通奉大夫礼部尚书赵公神道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上册,第508页. 〔62〕《寿造真言幢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 18页第 18页.. 〔63〕《□□司候司北旅坊李彦柔墓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24 页. 〔64〕《庞鉴建经幢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 815页第 815页.. 〔65〕〔66〕王可宾:《女真国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28、200页. |
[1] | 吴凤霞. 金代女真学的兴衰及其历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12-1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