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3): 182-188.

• • 上一篇    下一篇

元好问的文化立场及词学思想

于东新   

  • 出版日期:2014-05-20 发布日期:2019-01-21
  • 作者简介:于东新,1968年生,文学博士,内蒙古民族大学辽金元民族文学研究所教授(内蒙古 通辽 028000)。
  • 基金资助: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项目(2013M530108);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12YJA751075)

  • Online:2014-05-20 Published:2019-01-21

摘要: 元好问站在华夏文化守护者和传承人的立场上,在金元鼎革之际,救世活人,存文保道,积极促进了蒙元政权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显示出一种了不起的器识和境界。正是这种“文化大于种族”的立场,使得他的词学思想包蕴古今,兼容百家,无论是其词主“情性”的创作主体论,渊雅深厚的艺术风格论,还是“言外”与“滋味”的欣赏接受论,以及以词传史的审美功能论,都显示出元氏词论开放和圆通的多元文化特色。

关键词: 元好问, 文化立场, 词学思想, 开放圆通

中图分类号: 

  • I206.2

〔1〕〔7〕〔14〕〔42〕〔44〕元好问:《中州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27、267、1、571、571页。
〔2〕〔6〕〔19〕〔35〕郝经:《陵川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91、1238、1231、1230页。
〔3〕詹杭伦:《金代文学思想史》,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98页。
〔4〕〔5〕〔10〕〔11〕〔18〕〔20〕〔23〕〔26〕〔27〕〔28〕〔36〕〔37〕〔38〕姚奠中编、李正民增订:《元好问全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69-670、571、549-580、616、775、30-31、765、763、421、53、972、752、765页。
〔8〕刘因:《静修先生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卷十七。
〔9〕脱脱等:《元史·耶律楚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95页。
〔12〕王寂:《拙轩集》(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页。
〔13〕〔33〕脱脱等:《金史·元好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42页。
〔15〕〔21〕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201页。
〔16〕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819页。
〔17〕〔22〕孔凡礼:《元好问资料汇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20、129页。
〔24〕吴梅:《词学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4页。
〔2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89页。
〔29〕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53页。
〔30〕黄宝华:《黄庭坚选集·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9页。
〔31〕赵永源:《遗山词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54页。
〔32〕况周颐撰、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1页。
〔34〕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26页。
〔39〕《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392页。
〔40〕吴澄:《吴文正集·张仲美乐府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1〕赵维江:《论元好问的词学思想》,《齐鲁学刊》1998年第6期。
〔43〕〔45〕赵维江:《〈中州乐府〉与词史意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46〕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630页。
[1] 张静. 清人对元好问论诗绝句的仿效及其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207-21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