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3): 189-192.

• • 上一篇    下一篇

审美诉求与意识形态建构的矛盾——关于扬雄“悔其少作”的文化阐释

郭世轩   

  • 出版日期:2014-05-20 发布日期:2019-01-21
  • 作者简介:郭世轩,1968年生,文学博士,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安徽 阜阳 236037)。

  • Online:2014-05-20 Published:2019-01-21

摘要: 扬雄在《法言》中“悔其少作”的声明使后世学者震惊与不解。这种矛盾背后不仅反映了他文学思想的巨大变化,也凸显了他的汉赋理论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这促使了汉赋发展发生转向,首先,使赋体文学逐渐抒情化、哲思化、沉郁化,强化丽与事的对立,终结了汉大赋的生机与活力。其次,注重意识形态的建构价值与意义,标志着经学对文学的全方位渗透与收编,导致文学创作与接受的经学化倾向。再次,扬雄大力推广儒家诗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深远影响。最后,他强调了著书立说的极端重要性,开辟了文人以文章传世的话语系统和价值坐标,将立言不朽具体化,直接影响了桓谭、王充、曹丕、刘勰等人的文学思想。

关键词: 扬雄, 审美诉求, 意识形态建构, 文化阐释, “悔其少作”

中图分类号: 

  • I206.2

〔1〕〔2〕〔3〕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37、1191页。
〔4〕汪荣宝:《法言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5-57页。
〔5〕〔6〕〔10〕〔17〕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583、3515、827、3583页。
〔7〕钱绎:《方言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827页。
〔8〕桓谭:《新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30、30页。
〔9〕〔12〕郭世轩:《魏晋艺术精神研究》,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第233-240、225-227页。
〔11〕〔27〕张毅:《关于汉赋的“丽以淫”与“丽以则”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3〕〔14〕曹建国、张玖青:《赋心与〈诗〉心》,《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15〕梁道礼:《论儒家诗学的泛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6〕邓新华:《从汉儒评赋看两汉文学接受的异化》,《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4期。
〔18〕严可均:《全汉文》卷五十三,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31-732页。
〔19〕〔23〕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47页。
〔20〕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3页。
〔21〕钱中文:《钱中文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16-129页。
〔22〕季广茂:《意识形态》,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第11-12页。
〔24〕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2-87页。
〔25〕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3页。
〔26〕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073页。
[1] 李庆本. 强制阐释与跨文化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200-20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