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有经济及其所有制改革之争主要源于理论上的分歧:马克思经济学将剥削归咎于财产权的不平等,现代主流经济学则将剥削归咎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相应地,马克思主义者往往主张维护和壮大国有企业的规模和地位,新自由主义者则主张强化市场竞争而将国有企业私有化。结果,国有企业改革迄今还主要停留在公有还是私有的产权之争上。但实际上,目前国有企业的症结在治理机制层面而非产权结构层面,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和收入分配机制。
〔1〕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余文烈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年,第18页。 〔2〕赖曼:《分配马克思主义的替代:对罗默、柯亨和剥削的深层思考》,韦尔、尼尔森编:《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鲁克俭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张夏准:《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严荣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96页。 〔4〕科兹、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曹荣湘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5〕Rose-Ackerman S.,Corruption and Government:Causes,Consequences and Refo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117. 〔6〕Finger M., Allouche J.,Water Privatisation: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Re-regulation of the Water Industry,London and New York:Spon Press,2002,p.15. 〔7〕朱富强:《国家的两种基本类型及其现实理解:基于社会契约角度的分析》,《制度经济学研究》2009年第2辑。 |
[1] | 程广云. “公有私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所有权和社会所有制设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58-64. |
[2] | 李政. 中国国有经济70年:历史、逻辑与经验[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11-18. |
[3] | 王曙光,呼倩. 中国农垦体制改革目标设定与路径选择研究——基于双重功能结构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41-152. |
[4] | 魏杰, 施戍杰. “市场决定论”与混合所有制经济——什么样的产权安排能够促进共同富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95-101. |
[5] | 卫兴华. 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04-110. |
[6] | 王璐. 货币经济中的货币与经济危机———基于马克思货币理论的重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130-135. |
[7] | 刘瑞, 王岳. 对“国进民退”争议的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92-97. |
[8] | 李政. “国进民退”之争的回顾与澄清———国有经济功能决定国有企业必须有“进”有“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98-102. |
[9] | 闻晓祥. 重构新自由主义平等待人的理念--- 兼评金里卡的道德直觉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12-16. |
[10] | 王等等. 新自由主义对公共教育发展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46-48. |
[11] | 李秀云. 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87-190. |
[12] | 严汉平, 白永秀. 两个层次的产权多元化与国有经济的深化改革[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2): 71-75. |
[13] | 严汉平, 白永秀. 国有经济存在的逻辑及边界的确定[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73-77. |
[14] | 郭小鲁, 刘丹. 重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解释框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162-164. |
[15] | 于连胜. 关于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优势互补的思考--沈阳市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互动现状调查[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93-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