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4): 142-151.

• • 上一篇    下一篇

再论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创新性

顾祖钊   

  • 出版日期:2014-07-20 发布日期:2019-01-21
  • 作者简介:顾祖钊,1941年生,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安徽 合肥 230039)。

  • Online:2014-07-20 Published:2019-01-21

摘要: 中国式文化诗学的建构,具有十分密集的理论创新性。历史语境、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以及文化视角所带来的文学基础理论和文学批评模式的变化等问题,不仅意味着整个文学学科的一场学术革新运动,而且对不少人文学科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国文化诗学, 理论创新性, 历史文化语境, 人类学方法, 基础理论 , 批评模式与方法


〔1〕B.K.Malinowski,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In The Meaning of Meaning,C.K.Ogden,I.A.Richards, New York:Harcourt,Brace&World,Inc. 1923, p296-336.
〔2〕B.K.Malinowski,E.R.Leach,J.Berry,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London:Allen&Unwin,1935,p.58,p.22.
〔3〕〔4〕〔8〕海登·怀特:《评新历史主义》,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06、95-96、95-96页。
〔5〕〔9〕〔10〕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一书的片断》,《诗学与访谈》,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64、364、49页。
〔6〕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诗学与访谈》,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9页。
〔7〕巴赫金:《答“新世界”编辑部问》,程正民:《巴赫金文化诗学》附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8、261页。
〔11〕童庆炳:《文化诗学: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的结合》,《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65、145页。
〔13〕〔14〕〔17〕J.弗雷泽:《金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88-89、93、88-89页。
〔15〕《尚书·尧典》。
〔16〕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文观止》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5页。
〔18〕J.J.巴乔芬:《母权制》,法兰克福,1975年,第103页。
〔19〕虞喜:《志林》,《太平御览》卷十五。
〔20〕郭沫若:《十批判》,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4页。
〔21〕瞿蜕园:《古史选译·导言》,上海:上海春明出版社,1955年,第1页。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