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4): 5-14.

• •    下一篇

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上)——其意谓与必要性

王南湜   

  • 出版日期:2014-07-20 发布日期:2019-01-21
  • 作者简介:王南湜,1953年生,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071)。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ZX002)

  • Online:2014-07-20 Published:2019-01-21

摘要: 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只关注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黑格尔哲学的关系,而忽略了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面性关系,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马克思哲学与康德哲学之间的本质性关联。这种审视的必要性在于,对马克思哲学的黑格尔主义阐释方式尽管在克服旧唯物主义阐释路向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却未能成功地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核心的决定论与能动论的关系问题,而这种未能成功又是缘于黑格尔主义自身之理论困难,因而超越黑格尔主义之阐释方式,对马克思哲学作一种近康德式的阐释,乃是理论发展的自身需要。这种阐释不仅能够使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问题,也能够使我们构建出一种能切中当今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理论来。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黑格尔主义, 近康德阐释


〔1〕〔14〕〔16〕〔17〕〔18〕〔19〕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6、16、229、240、264、268页。
〔2〕德拉·沃尔佩:《卢梭与马克思》,赵培节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53-163页。
〔3〕科莱蒂:《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英文版),伦敦:NLB出版社,1973年,第100页。
〔4〕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钅舌、文贯中、魏章玲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2页。
〔5〕〔6〕〔7〕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18-220、66、106页。
〔8〕〔9〕〔10〕〔11〕〔12〕〔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6〕〔37〕〔39〕〔40〕亨利希:《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德国观念论讲座》,乐小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460-461、116、117、126、462、188、189、190、286、289、221、317、436、385、439、436-437、417-418、434、465、453、468、502、461页。
〔13〕麦克莱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81页。
〔1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5页。
〔20〕梅扎罗斯:《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上),郑一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0页。
〔35〕贺麟:《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译者序言第ii页。
〔38〕雅默:《黑格尔与荷尔德林》,《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
〔41〕翁绍军:《新康德主义给我们的启示》,《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9页。
[1] 孙民. 马克思实践批判的价值旨趣及其当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46-52.
[2] 高文新,苗苗. 中国当代哲学建构方向的思考——从高清海哲学理论创新谈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5-10.
[3] 王南湜. 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下)——其可能性与限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0-17.
[4] 张文喜. 马克思政治哲学诸问题及其他面相[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0-14.
[5] 陆杰荣. 形而上学的“在世”规定及其“实践”功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5-10.
[6] 董晋骞. 马克思哲学观的非概念性特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9-12.
[7] 李晓元. 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主体化向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17-20.
[8] 孙麾. 学者的社会责任与理论的实现方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4-8.
[9] 李文阁. 马克思哲学研究何处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9-12.
[10] 何蔚荣. 哲学话语的失位与复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13-15.
[11] 陆俊玉, 张士清. 从解释到批判:马克思哲学当代化的出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1): 39-43.
[12] 朱鲁子. 马克思哲学: 一种价值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1): 1-6.
[13] 安维复. 社会建构主义与网络社会的人学——兼论马克思本体论的社会建构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34-40.
[14] 邹诗鹏. 马克思哲学与人学的内在关联--兼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时代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11-1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