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1): 129-137.

• 历史上的东亚邦交 • 上一篇    下一篇

新四军的土匪工作研究

侯竹青   

  • 发布日期:2015-02-15
  • 作者简介:侯竹青,历史学博士,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福建 福州 350001)。

  • Published:2015-02-15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土匪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的向背对中共的抗日根据地能否顺利建立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中共中央指示各地解决土匪问题时要重视政治策略。然而新四军主要采取了严厉镇压的政策,政治工作则相对滞后,这既与华中地区土匪的反动性和顽固性有关,也与中共长期斗争的历史和思维惯性分不开。在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情况下,这种政策产生了很大作用,但并不能取得最有利的效果:没有完全消灭土匪,反而将其推向日伪和国民党一方,初期反“清乡”运动所遭受的严重损失与政治工作的滞后性有一定关系。1942年2月后,新四军逐渐调整土匪政策,将土匪由阶级敌人变为特殊的中间势力,以统一战线的方式,“打”与“拉”灵活运用,最终成功解决问题。

关键词: 新四军, 土匪, 打击, 政治

中图分类号: 

  • K265

〔1〕〔5〕〔8〕〔10〕〔50〕〔70〕〔75〕〔80〕〔87〕〔92〕〔93〕〔98〕〔99〕〔105〕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编:《苏南抗日根据地》,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35、35-36、35-36、251、260、220、218、182、491、16、164、263、263、182页。〔2〕〔7〕〔12〕〔13〕〔58〕马洪武编辑:《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第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38、438-439、96、96、248页。〔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8页。〔4〕〔21〕〔54〕〔62〕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506、686、704-705、685页。〔6〕〔17〕〔33〕〔36〕〔37〕〔43〕〔46〕〔47〕〔48〕〔52〕〔53〕〔55〕〔56〕〔64〕〔65〕〔66〕〔67〕〔68〕〔71〕〔72〕〔74〕〔79〕〔82〕〔86〕〔90〕〔91〕〔100〕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3,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414、109、427、490、477、29、81、1016、1016、169、78、82、415、1064、415、415、415、415、415、64、64、31、1015、484、44、415、44页。〔9〕爱波斯坦:《人民之战》,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第255页。〔11〕《陈毅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第248页。〔14〕〔15〕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257、257页。〔16〕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回忆史料》1,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第203页。〔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26页。〔19〕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编:《苏南抗日根据地》,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251、257页。〔20〕〔51〕《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第1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2、342页。〔22〕〔29〕〔34〕〔57〕〔59〕〔63〕〔78〕〔85〕〔103〕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苏北抗日根据地》,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49、112、106、116、116、116、164、249、250页。〔23〕郑良瑞:《抗战时宿县党组织及抗日武装活动》,宿县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中共宿县地委党史研究室编印:《誓师东征——纪念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六十周年》,1998年,未刊稿本。〔24〕 朱善英、顾中淮:《地图上找不到的抗日街》,中共凤阳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印:《凤阳革命史资料选》,1958年,第54页。〔25〕《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民众政权初建概况》(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编印:《淮北抗日根据的史料选辑》第二辑第一册,1986年,第92页。〔26〕马洪武等编辑:《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第3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4页。〔27〕〔28〕〔60〕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回忆史料》2,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6、28、400页。〔30〕《津浦路东苏皖边区抗日民主政府一年来施政工作总结报告——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主任邓子恢同志一月十四日在路东临时参议会的报告》,中共来安县委党史研究室、来安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编印:《烽火岁月——来安抗日战争时期党史资料》(上册),2013年,第204页。〔31〕钟辉:《八路军陇海南进始末》,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编印:《淮北党史资料》第四辑,1985年,第20页。〔32〕淮北行署:《豫皖苏边根据地概况》(1941.12),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编印:《淮北抗日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一辑第一册(武装斗争部分)(1938.12-1942.12),1984年,第244页。〔35〕王烽午:《王烽午回忆录》,未刊手稿,1996年,北京新四军协会藏,第59页。〔38〕〔39〕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58、58页。〔40〕马洪武等编辑:《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第6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6页。〔4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页。〔42〕〔88〕叶飞:《叶飞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266-267、266页。〔44〕〔45〕〔49〕〔83〕上海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印:《华中抗日斗争回忆》第2辑,1987年,第14、13-14、13、14页。〔61〕中共江苏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苏中史编写组:《苏中抗日斗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60页。〔69〕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回忆史料》2,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28页。〔73〕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编印:《黄克诚与抗日根据地》,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4页。〔76〕〔77〕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编印:《华中抗日斗争回忆》第7辑,1987年,第15、15页。〔8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3,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348-351页。〔84〕〔94〕刘震、郭林祥等:《星火燎原》8,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117、115页。〔89〕段金波:《忆李任之同志在泗灵睢》,中共泗县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印:《淮河烽火》,未刊本,第320页。〔95〕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回忆史料》1,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472页。〔96〕〔104〕马洪武等编辑:《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第6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6、186页。〔9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26页。〔101〕〔102〕〔106〕马洪武等编辑:《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第7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2、337、92页。
[1] 夏莹. 康德问题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域的源起——基于卢卡奇的“资产阶级二律背反”的一种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3-20.
[2] 陈橹. 1941—1945年中国收回香港主权努力的历史透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51-155.
[3] 李孝纯. 论中国的抗战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38-140.
[4] 关亚新, 张志坤. 中国收养、送返日本在华遗孤问题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41-144.
[5] 张万杰. 刘澜波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45-149.
[6] 侯德泉侯晚梅. 民国时期国家结构形式的制度选择与实践行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30-137.
[7] 张伟. 论杨虎城与中共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44-147.
[8] 刘永祥. 周作民与抗战时期的金城银行[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17-122.
[9] 张洪军. 伪满时期辽宁地区特殊工人的反日斗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114-117.
[10] 赵群. 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的奴化教育及危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35-136.
[11] 刘英杰. 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能源的掠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32-135.
[12] 朱兆华.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24-127.
[13] 刘一民. 抗战时期共产党对国民党土地政策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41-143.
[14] 阎振民, 张红. 奉天工大学生反满抗日团体的形成与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141-14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周江. 正常基线中海图的效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08 -112 .
[4] 田丰. 生育政策调整后中产阶级的生育意愿研究——基于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调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33 -143 .
[5]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 -178 .
[6]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7]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8]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9]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10]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