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末的恶性通货膨胀,是金代货币史上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金代自1154年发行纸币交钞到1234年灭亡,80年间币制屡更,钞名数易,数变而数穷,其货币经济也经历了从钱荒到恶性通货膨胀的嬗变。大体而言,交钞产生前,因金国铜少,铸币难行,钱荒仅是流通中的铜钱少;交钞发行后,因钞出多入少,钱荒是劣币(交钞)驱逐良币(铜钱)的结果。章宗时期不断恶化的财政状况和愈改愈乱的货币改革,加速了交钞的贬值。泰和重宝“以一当十”的发行,标志着金代货币由隐性贬值转为公开贬值。宣宗之后,金政府屡更币名,引发货币体系崩溃,并最终导致灭亡前的恶性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
〔1〕汪圣铎:《两宋货币史》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28页。〔2〕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45页。〔3〕〔6〕〔10〕〔12〕〔13〕〔14〕〔15〕〔16〕〔17〕〔18〕〔19〕〔20〕〔21〕〔23〕〔24〕〔26〕〔27〕〔30〕〔31〕〔32〕〔33〕〔34〕〔35〕〔36〕〔38〕〔39〕〔40〕〔41〕〔47〕〔48〕《金史》卷48《食货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69、1086、1073、1078、1075、1075、1076、1076、1076、1076、1075、1076、1076、1076、1079、1078、1078、1079、1083、1083、1084、1083、1083、1083、1086、1083、1083、1084、1087、1086、1089页。〔4〕约翰·F.乔恩:《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6页。〔5〕吕思勉:《吕著中国制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97页。〔7〕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98页。〔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8页。〔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62页。〔11〕《金史》卷55《百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16页。〔25〕《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60页。〔28〕漆侠、乔幼梅:《中国经济通史·辽夏金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446页。〔29〕《金史》卷134《西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876页。〔37〕刘祁:《归潜志》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9页。〔42〕《大金国志》卷26《义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60页。〔43〕刘祁:《归潜志》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8页。〔44〕王鄂:《汝南遗事》卷3《更造天兴宝会》,《大金吊伐录及其他一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35页。〔45〕吴潜:《许国公奏议》卷1《应诏上封事条陈国家大体治道要务凡九事》,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第226页。〔46〕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83-184页。〔4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84页。 |
[1] | 程妮娜. 女真与辽朝的朝贡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01-110. |
[2] | 吴凤霞. 辽朝经略平州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11-115. |
[3] | . 木叶山地望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69-172. |
[4] | 向南. 辽代萧氏后族及其居地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35-141. |
[5] | 王滔韬. 辽朝南面宰相制度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00-106. |
[6] | 张志勇. 论辽代的法律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07-111. |
[7] | 国庆. 清源正本解惑释疑--读任爱君著《契丹史实揭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75-175. |
[8] | 王绵厚. 辽代佛学字书《龙龛手镜》考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00-103. |
[9] | 韩茂莉. 辽代前中期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农业人口探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04-109. |
[10] | 魏志江. 论辽帝国对漠北蒙古的经略及其对草原丝绸之路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14-121. |
[11] | 赵永春. "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论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22-133. |
[12] | 冯永谦. 契丹史研究的新成果--黄凤岐著《契丹史研究》评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171-172. |
[13] | 刘晓飞. 吾以尘缘事梵刹——试析金代汉族家庭的宗教信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78-182. |
[14] | 吴凤霞. 金代女真学的兴衰及其历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12-1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