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1): 163-169.

• 历史上的东亚邦交 • 上一篇    下一篇

金声玉振发清音——朱德发的学术品格及其追求

王兆胜   

  • 发布日期:2015-02-15
  • 作者简介:王兆胜,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北京 100026)。

  • Published:2015-02-15

摘要: 朱德发教授研究成果累累,学术品格清越,责任担当沉实,思想追求深厚,这在当下中国学界无疑具有典型和启示意义。朱德发力避碎片化和狭隘性,有着兼容之心和天地情怀;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其学术研究的动力源和灵魂;他既对西方理论新潮与方法论充满浓郁的兴趣,又不照搬套用,而是在守住传统的同时,进行了活学、融通和再造,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朱德发的学术研究取中用宏、锐意创新、刚正清明而又不失书卷之气,这不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还是整个中国学术都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 朱德发, 学术品格, 天地情怀, 创新意识, 使命感

中图分类号: 

  • I206.7

〔1〕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哀公十一年》(修订本)四,杜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61页。〔2〕《庄子·让王》,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966页。〔3〕李钧:《人文启蒙:吾道一以贯之——朱德发的学术道路和育人思想》,《联合晚报》2014年5月19日。〔4〕〔8〕〔9〕朱德发:《世界化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绪言》,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4、23、58页。〔5〕〔7〕〔12〕〔14〕颜水生、朱德发:《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问题及其跨越——朱德发教授访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6〕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7页。〔10〕朱德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331—332页。〔11〕颜水生:《论当代“历史化”思潮及其反思》,《南方文坛》2011年第2期。〔13〕周作人:《人的文学》,张明高、范桥编:《周作人散文》2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125页。〔15〕桑哲:《语文: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访国家级名师朱德发教授》,《现代语文》2004年第1期。〔16〕朱德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4、16、28页。〔17〕林语堂:《八十自叙》,北京:北京宝文堂书店,1991年,第102页。〔18〕朱德发:《在困惑中突围在探索中求新——现代中国文学三十载有感》,《东方论坛》2004年第1期。
[1]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2]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3] 吕周聚. 论村上春树的中国情结与创伤记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76-183.
[4] 杨剑龙. 知青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论新世纪的知青电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4-188.
[5] 刘磊,王珏. 清初流人诗与东北地域文化的“疏”与“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82-188.
[6] . 新世纪都市情感小说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07-212.
[7] . 对中国比较文学教材观的反思——兼及王向远与夏景之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1-214.
[8] . 1960年代下半期中国文艺思想与《讲话》——以《人民日报》1967、1970年两个纪念专栏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5-222.
[9] 罗宗宇.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歌谣现象的叙事类型和成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34-240.
[10] 徐正英, 李飞跃. 修辞立诚 诚朴雄伟——读纪宝成先生《乐斋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3-236.
[11] 董文桃. 论苏青创作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7-240.
[12] 周景雷. 后乡村叙事:后工业时代的乡村呈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67-171.
[13] 张荣翼. 文学传播中的当代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52-156.
[14] 何锡章. 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兴起、"繁荣"与政治文化心理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54-56.
[15] 张利群. 中国文学批评的"全球化"情结与焦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48-15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6]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7]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9]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10]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