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1): 67-71.

• 农村土地法律问题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土地利用规划激励性管制法律制度的实现

赵宁   

  • 发布日期:2015-02-15
  • 作者简介:赵宁,法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河南 新乡 453007)。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FX06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FX092)

  • Published:2015-02-15

摘要: 土地利用规划激励性管制是将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纳入规划管制的制度结构中去,通过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合作来提高规划管制效率,从而降低管制成本。国外发达国家土地利用规划管制均建立在对私权充分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之上。我国应当通过建立土地开发权指标交易制度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并确立平等的规划协商模式,构建土地利用规划激励性管制法律制度。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激励性管制, 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 

  • DF45

〔1〕Selmi,D.P,“The Contract Transformation in Land Use Regulation,”Stanford Law Review,vol.63,no.3(2011),pp.613-614.〔2〕Burton,Goodlad,Croft,“How would We Know What Works?Context and Complexity in the Evaluation of Community Involvement,”Evalutation,vol.3,(2006),p.298.〔3〕叶芳:《冲突与平衡:土地征收中的权力与权利》,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120页。〔4〕Hartmann,Planning by Law and Property Rights Recons idered,London: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11,p.8.〔5〕Zhuqing,“With out Zoning:Urban Development and Land-use Control in Houston,”Cities,vol.1,(2010),p.31.〔6〕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生态补偿的国际比较:模式与机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48页。〔7〕尼格尔·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118页。〔8〕Martin Nie, “The Underappreciated Role of Regulatory Enforcement in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Policy Science,vol. 6,(2008),p.45.〔9〕周立群、张红:《新农地适度非农化:寻求合理的实现机制》,《学术月刊》2011年第2期。〔10〕万江:《土地用途管制下的开发权交易——基于指标流转实践的分析》,《现代法学》2012年第5期。〔11〕吴次芳、靳相木:《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三十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12〕郭洁:《土地用途管制模式的立法转变》,《法学研究》2013年第2期。〔13〕王成艳、靳相木:《土地用途管制实施机制市场取向改革初探》,《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年第2期。〔14〕张峰、李红军:《城乡统筹下的土地利用规划创新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82页。〔15〕郭奇斌:《现代农业市场资金支持体系与制度配置研究》,《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16〕肖铭:《基于权力视野的城市规划实施过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第110页。
[1] 王雨辰. 生态文明的四个维度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18.
[2] 田土城. 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制改革的法律考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55-61.
[3] 操小娟.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土地利用管理制度的立法构架——兼论《土地管理法》及其修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62-66.
[4] 张先贵, 金俭. 因公益需要提前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制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81-85.
[5] 韩学平. “三权分置”下农村土地经营权有效实现的物权逻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8-65.
[6] 张先贵. 权力束视角下我国土地管理行为法权表达及意义——立足于《土地管理法》修改背景下的审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66-72.
[7] 高富平.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法理解析及制度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73-7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6]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7]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9]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10]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