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恶化,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资源、环境的约束对新型城市化提出了信息化、低碳化、生态化的内在要求。以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为条件的绿色技术创新超越了熊彼特对工业社会传统技术创新的界定,是实现新型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在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高消耗高排放的产业结构的存在,使得低碳城市难以建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数字鸿沟阻碍了农村向新型城市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并存,抑制了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图分类号:
〔1〕陈志平:《新型工业化视域下的新型城市化发展》,《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2〕刘美平:《我国低碳经济推进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融合发展》,《当代财经》2010年第10期。〔3〕张云:《城市化与生态化视角的生态城市建设机理研究——以北京为例》,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第5-6页。〔4〕无锡市课题组:《转型期无锡生态环境演变特征、趋势及对策研究》(内部研究报告),2009年;夏永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37页。〔5〕王伟:《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长期趋势2013》,2013年11月18日,http://www.tanpaifang.com/tanguihua/2013/1118/26088.html,2014年11月24日。〔6〕胡鞍钢:《经济转型根本任务是产业结构升级》,《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10年第3期。〔7〕王金秀、郑志冰:《工业反哺农业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商业时代》2007年第32期。〔8〕陈艳红:《数字鸿沟问题研究述评》,《情报杂志》2005年第2期。〔9〕薛伟贤、刘骏:《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测度研究》,《软科学》2014年第1期。 |
[1] | 王倩,何少琛. 中日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对比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08-113. |
[2] | . 经济转型与环境竞争力提升的协调性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82-90. |
[3] | . 中国环境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及提升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91-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