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抗战爆发后,由于沿海主要农产省区相继沦陷,后方军粮与民食供应日益吃紧,再加上部分豪商富贾与乡村地主大肆投机土地,囤积食粮,导致农村人地关系恶化,大量耕地抛荒,国统区物价飞涨。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与稳定物价,国民政府实施了以改善农村人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主要内容的农地整理运动,最大限度地动员农民耕作积极性与土地利用效率,以增强抗战力量。农地整理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方粮食生产,缓和了人地关系的紧张局面,但因拘泥于局部的改良措施,效果大打折扣,未能真正实现在“抗战建国”背景下践行“耕者有其田”的政治目标。
中图分类号:
〔1〕时事问题研究会编:《抗战中的中国经济》,北京: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刊印,1957年,第30-31页。 〔2〕罗醒魂:《农地问题之严重性及其解决》,《人与地》第3卷第7-8期合刊,1943年,第23页。 〔3〕赵启祥:《抗战以来西南各省地价变动之分析》,《人与地》第1卷第7期,1941年,第138页。 〔4〕郭汉鸣:《四川租佃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年,第19页。 〔5〕王红曼:《四联总处与战时西南地区经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0页。 〔6〕〔51〕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319、285页。 〔7〕四川省农村经济调查委员会:《万县农村经济调查初步报告》,《中农月刊》第2卷第8期,1941年,第56页。 〔8〕张锡昌:《战时的中国经济》,桂林:科学书店,1943年,第111页。 〔9〕〔12〕聂常庆:《战时中国土地利用问题》,《人与地》第3卷第2-3期合刊,1943年,第20、20页。 〔10〕中央农业实验所:《三年来之农情报告概况》,重庆:中央农业实验所刊印,1941年,第8页。 〔11〕吴文晖:《中国土地问题及其对策》,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第263-264页。 〔13〕沈志远编:《中国经济现状与对策》,重庆:峨嵋出版社,1944年,第29页。 〔14〕解树民:《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周报》第2卷第2期,1940年,第9页。 〔15〕〔49〕〔50〕金德群:《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298、255、258页。 〔16〕〔20〕周开庆编:《徐可亭先生文存》,台北:《徐可亭先生文存》编印委员会刊印,1970年,第111、110页。 〔17〕黄通:《土地金融业务之展望》,《农贷消息》第6卷第2期,1942年,第30页。 〔18〕何宜武:《地力动员之两大问题》,《人与地》第3卷第6期,1943年,第29页。 〔19〕周开庆编:《经济问题资料汇编》,台北:华文书局,1951年,第359-360页。 〔21〕〔25〕〔41〕〔42〕〔65〕〔68〕〔70〕〔71〕〔8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84-185、184、214、212、224、23、22、263、30页。 〔2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51页。 〔23〕《国家总动员法》,《立法院公报》第119期,1942年,第65页。 〔24〕黄通:《土地金融政策实施的状况》,《中央周刊》第10卷第11期,1948年,第10页。 〔26〕黄石华:《扶植自耕农的理论与实际》,《人与地》第3卷第7-8期合刊,1943年,第29页。 〔27〕《本部扶植自耕农业务概况》,《地政通讯》第3卷第2期,1948年,第44页。 〔28〕李挚宾:《北碚扶植自耕农示范区鸟瞰》,《人与地》第3卷第7-8期合刊,1943年,第47页。 〔29〕〔30〕魏宝珪:《湟惠渠灌溉区之扶植自耕农》,《人与地》第3卷第7-8期合刊,1943年,第62、65页。 〔31〕《扶植自耕农之概况》,《地政通讯》第1卷第3期,1943年,第2页。 〔32〕甘肃省政府编:《甘肃省试办扶植自耕农初步成效报告》,兰州:甘肃省政府刊印,1946年,第5页。 〔33〕《龙岩扶植自耕农放款业务报告》,《地政通讯》第2卷第17期,1947年,第24-25页。 〔34〕潘信中:《扶植自耕农在鄂西》,《人与地》第3卷第7-8期合刊,1943年,第55页。 〔35〕王乃式:《陕西省扶植自耕农问题》,《人与地》第3卷第9期,1943年,第40页。 〔36〕〔37〕〔56〕〔63〕〔76〕〔77〕〔7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17、659、658、659、653、613、616页。 〔38〕〔39〕《北碚扶植自耕农示范区纪实(三)》,《地政通讯》第2卷第21期,1947年,第32、32页。 〔40〕福建省地政局:《龙岩县扶植自耕农纪实》,福州:福建省地政局刊印,1947年,第24页。 〔43〕成汉昌:《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北京:档案出版社,1994年,第265页。 〔44〕王慰祖:《近年来推行扶植自耕农保障佃农工作之检讨》,《地政通讯》第2卷第21期,1947年,第7页。 〔45〕〔47〕《二五减租调查报告》,《地政通讯》第2卷第18期,1947年,第27、20页。 〔4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六),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14页。 〔48〕《川省保障佃农》,《人与地》第2卷第7期,1942年,第32页。 〔52〕鲍德澂:《土地重划之目的与方法》,《服务月刊》第6卷第4-5期合刊,1942年,第112页。 〔53〕李文海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78页。 〔54〕《北碚扶植自耕农示范区纪实》,《地政通讯》第2卷第20期,1947年,第21页。 〔55〕朱敏政:《中国之土地金融》,《西康经济季刊》第9期,1944年,第78页。 〔57〕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邹平:乡村书店,1937年,第412页。 〔58〕《非常时期难民移垦规则》,《经济部公报》第1卷第19期,1938年,第837-840页。 〔59〕《农林部垦务总局组织条例》,《立法院公报》第112期,1941年,第59页。 〔60〕〔61〕〔62〕〔66〕姚光虞:《三年来本部直辖垦区业务状况》,《垦讯》第3期,1944年,第11、13、7、13页。 〔64〕江西省垦务处编:《江西省垦务概况》,南昌:江西省垦务处刊印,1943年,第7页。 〔67〕李顺卿:《中国垦殖政策及实施概况》,《垦讯》第3期,1944年,第3页。 〔69〕〔78〕侯德础:《试论抗战时期四川农业的艰难发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 〔72〕〔81〕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编:《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业务概况》,南京: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1948年,第9、7页。 〔73〕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编:《抗战以来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植物病虫害系工作概况》,重庆: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刊印,1942年,第37页。 〔74〕四川省农业改进所编:《四川省农业改进所病虫防治督导团三十二年年报》,重庆: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刊印,1944年,第18页。 〔75〕〔80〕〔83〕主计部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年鉴》,南京:主计部统计局,1948年,第82、81、211页。 〔82〕秦孝仪编:《抗战建国史料·农林建设(四)》(《革命文献》第105辑),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85年,第410-411页。 〔84〕李敬斋:《全国地政检讨会议开幕词》,《地政通讯》第2卷第22期,1947年,第4页。 〔86〕胡今:《当前农村经济问题的严重性》,《新中华》第6期,1947年,第5页。 〔87〕黄醒:《略论农家生活》,《群众》第9卷第10期,1944年,第412页。 〔88〕武汉日报社年鉴编辑委员会编:《武汉日报年鉴》,武汉:武汉日报社刊印,1947年,第94页。 〔89〕叶民:《抗战期中大后方的租佃问题》,《群众》第10卷第10-11期合刊,1945年,第390页。 〔90〕朱曙:《扶植自耕农的实施》,《人与地》第3卷第7-8期合刊,1943年,第16页。 〔91〕叶倍振:《谈扶植自耕农》,《人与地》第3卷第7-8期合刊,1943年,第13页。 |
[1] | 陈橹. 1941—1945年中国收回香港主权努力的历史透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51-155. |
[2] | 李孝纯. 论中国的抗战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38-140. |
[3] | 关亚新, 张志坤. 中国收养、送返日本在华遗孤问题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41-144. |
[4] | 张万杰. 刘澜波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45-149. |
[5] | 侯德泉侯晚梅. 民国时期国家结构形式的制度选择与实践行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30-137. |
[6] | 张伟. 论杨虎城与中共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44-147. |
[7] | 刘永祥. 周作民与抗战时期的金城银行[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17-122. |
[8] | 张洪军. 伪满时期辽宁地区特殊工人的反日斗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114-117. |
[9] | 赵群. 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的奴化教育及危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35-136. |
[10] | 刘英杰. 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能源的掠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32-135. |
[11] | 朱兆华.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24-127. |
[12] | 侯竹青. 新四军的土匪工作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29-137. |
[13] | 刘一民. 抗战时期共产党对国民党土地政策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41-143. |
[14] | 阎振民, 张红. 奉天工大学生反满抗日团体的形成与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141-1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