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5): 181-187.

• 意象创构论讨论 • 上一篇    下一篇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

刘东方   

  • 出版日期:2015-10-15 发布日期:2015-10-15
  • 作者简介:刘东方,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 聊城 252059)。

  • Online:2015-10-15 Published:2015-10-15

摘要: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学术界说法不一,多以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主张将现代文学的起点前移。在对《新青年》的梳理和细读的基础上,就文学观和文学场而言,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以及影响力、辐射面,1918年都全方位超越了1917年,如果说1917年立足单向度上“破”的话,1918年则真正地立足于“立”,已经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规划、建设目标和具体方法,对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创作方法及对文学革命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等进行了整体建构和观照;如果说1917年的文学场尚显稚嫩,1918年则显得成熟而丰满,无论是场域面积,还是场域影响,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关键词: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文学观念, 文学场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范伯群:《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界碑》,《复旦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页。
〔3〕〔4〕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1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18、18页。
〔5〕〔7〕〔8〕〔9〕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1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56,54-55,55,6页。
〔6〕《〈老残游记〉与胡适的审美启蒙理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1期。
〔10〕夏晓虹:《胡适与梁启超的白话文学因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1〕胡适:《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29页。
〔12〕周作人:《人的文学》,《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195页。
〔13〕严家炎:《文学史分期之我见》,《复旦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4〕傅斯年:《文学革新申议》,《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115页。
〔15〕傅斯年:《文言合一草议》,《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121页。
〔16〕皮埃尔·布厄迪:《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62页。
〔17〕皮埃尔·布厄迪、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7页。
〔18〕《通告》,1916年9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1号扉页。
〔19〕《启事》,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3号。
〔20〕王敬轩:《文学革命之反响——给〈新青年〉编者的信》,《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3期,1918年3月15日。
〔21〕刘半农:《复王敬轩的书》,《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3期,1918年3月15日。
〔22〕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1期。
〔23〕齐成民:《新潮社新论》,《东岳论丛》2002年第3期。
〔24〕罗家伦:《回忆〈新潮〉和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回忆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1年,第11页。
〔25〕朱寿桐:《新潮社与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雏形》,《东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
〔26〕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2]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3]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4]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5]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6]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7]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8]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9]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10] . 纪实与回忆:论郭沫若、谢冰莹对从军北伐的不同书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0-174.
[11] . 在现代性中开启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5-180.
[12] . 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李健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81-186.
[13] . “民国”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89-195.
[14] 李红梅. 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中的乐天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29-233.
[15] 黄万华. 战时中国文学呈现的中外文学交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90-19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马忠法. 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演变、本质与中国应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13 -118 .
[4]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5]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6]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7]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8]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9]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10]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