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6): 123-127.

•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 上一篇    下一篇

产城融合发展的战略框架及优化路径选择

何立春   

  • 出版日期:2015-12-15 发布日期:2015-12-15
  • 作者简介:何立春,经济学博士,辽宁财政干部教育中心教授(辽宁沈阳110002)。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JY05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L13AJY002);辽宁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4401032)

  • Online:2015-12-15 Published:2015-12-15

摘要: 产城融合是推动新型城镇化高效运行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实中存在着“有产业无城镇”和“有城镇无产业”等非均衡发展状态。为有效解决产城割裂、满足增加就业人口和规避空城现象的需求等问题,需发展新兴产业,与城镇规划和城镇功能相匹配;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相匹配;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产业和城镇的统筹协调;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产业和城镇的统筹协调。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产城融合, 产城均衡

中图分类号: 

  • F293

〔1〕王雅莉:《城市经济学》,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2〕董伟:《论城市新产业区及其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第4期。
〔3〕刘永萍、王学渊:《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研究》,《齐鲁学刊》 2014年第2期。
〔4〕藤田昌久、克鲁格曼等:《空间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0-21页。
〔5〕Scott,A.J.,“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A Geographical Ggenda,”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vol.21,no.1(1986),pp.25-37.
〔6〕Mills,E.S.Hamilton,B.W.,Urban Economics,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4,pp.35-37.
〔7〕葛立成:《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地域模式——以浙江省为例》,《中国工业经济》 2004年第1期。
〔8〕陈柳钦、黄坡:《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分析——基于外部性视角》,《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9〕花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对新型城市化的贡献》,《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10〕Keeble,D.,Wilkinson,F.,“Collectiv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in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Cluster and of High-technology SMEs in Europe,”Regional Studies,vol.30,no.4(1999),pp.295-303.
〔11〕马鹏、李文秀:《城市化、集聚效应与第三产业发展》,《财经科学》 2010年第8期。
〔12〕吴丰林、方创琳:《城市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10期。
〔13〕孔翔、杨帆:《“产城融合”发展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5期。
〔14〕简新华、罗钜钧、黄锟:《中国城镇化的质量问题和健康发展》,《当代财经》2013年第9期。
〔15〕张明斗、王雅莉:《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包容性发展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第10期。
〔16〕林善浪、姜冲:《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中国国情国力》2014年第11期。
[1] . 房地产征用补偿的组合性均衡评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15-119.
[2] . 调控房地产业的政策效应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20-124.
[3] . 如何调控房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21-128.
[4] 刘洪玉, 杨帆. 中国主要城市住房供给价格弹性估计与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12-119.
[5] 陈杰, 季骋. 世界主要国家房产税实践经验与实施效果的总结与借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20-126.
[6] 谢琦. 房地产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27-130.
[7] 肖元真. 宏观调控下我国房地产发展的战略与态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86-90.
[8] 赵红军. 交易效率、城市规模扩张及未来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91-95.
[9] 王凤岸. 持续拓展辽宁市场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99-101.
[10] 卢珂, 李国敏. 住房公平与政府正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137-14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6]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7]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9]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10]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