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会质量研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衡量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问题。继西方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社会质量理论后,国内学者开始运用欧洲社会质量范式开展研究,引起了很多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应当说,我国社会质量研究在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实证研究与政策研究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也还存在巨大的拓展空间。社会质量研究包含了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多个层面,但归根结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形成可转化的社会政策上。毕竟,社会质量理论取向的初衷是通过有效的社会政策全面提高社会质量,这是社会质量研究的落脚点和归宿所在。
中图分类号:
〔1〕王沪宁:《中国:社会质量与新政治秩序》,《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吴忠民:《论社会质量》,《社会学研究》1990年第4期. 〔2〕沃尔夫冈&·贝克、劳伦&·范德蒙森、弗勒&·托梅斯、艾伦&·沃克:《社会质量:欧洲愿景》,王晓楠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6页. 〔3〕〔4〕〔8〕艾伦&·沃克:《社会质量取向:连接亚洲与欧洲的桥梁》,张海东译,张海东主编:《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方法与经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 117、118、124页第 117、118、124页.. 〔5〕林卡:《社会质量理论的原型及其对亚洲社会的适用性》,张海东主编:《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方法与经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40页. 〔6〕〔19〕劳伦&·范德蒙森、艾伦&·沃克:《社会质量:从理论到指标》,冯希莹、张海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37、64页. 〔7〕林卡:《社会质量理论:研究和谐社会的新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林卡、高红:《社会质量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9〕杨泉明、高中伟:《中国特色社会质量概念的提出与界定》,《兰州学刊》2015年第9期. 〔10〕吴忠民:《论社会质量》,《社会学研究》1990年第4期. 〔11〕林卡:《生活质量与社会质量:一项有关理论和方法论的比较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赵定东、张英英、毕婧千:《社会技师和生活质量研究的规范、目标分歧及其融合》,《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12〕王丽容,《亚洲的社会质量指标:什么是独特的》,张海东主编:《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方法与经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56页. 〔13〕孙秀林、梁海洋:《社会质量测量指标的信度与效度分析:以社会经济保障为例》,《江海学刊》2014年第6期;周小毛、何绍辉、杨畅:《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与评价指标体系初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4〕林卡、柳晓青、茅慧:《社会信任和社会质量:浙江社会质量调查的数据分析的评估》,《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5〕徐延辉、王燕:《社会质量与社会建设的比较研究&—&—基于深圳、厦门和杭州的实证调查》,陈健秋主编:《社会建设研究(第一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8页. 〔16〕袁浩、马丹等《上海社会质量与居民生活满意度研究》,张海东主编:《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方法与经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56 页. 〔17〕张海东、毕婧千、姚烨琳:《2013年中国六城市社会质量的调查报告》,李培林等主编:《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 130页第 130页.. 〔18〕李炜、范雷、崔岩:《当前中国社会质量状况调查报告》,李培林等主编:《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15页. |
[1] |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68. |
[2] | 朱健刚. 社会企业在当代中国的阶段定位与价值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9-77. |
[3] | 陈鹏. 个案工作介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帮扶工作的路径与实施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78-85. |
[4] | 赵子祥. 论灾难与风险的社会风险特征分析及预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44-146. |
[5] | 黄新华. 社会协同治理模式构建的实施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65-71. |
[6] | 杨轶华.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教育贫困治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72-78. |
[7] | 邓国胜, 辛华. 美国志愿服务的制度设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79-85. |
[8] | 张祖平. 中国志愿者保险投保探析--基于6省86县市(地区)的数据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86-93. |
[9] | 宋言奇. 城市社区建设的机理与路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87-192. |
[10] | 孙宽宁,徐继存.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民俗的复兴策略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7-51. |
[11] | 郑元景. 当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变迁与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2-56. |
[12] | 夏历.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语言文字需求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7-61. |
[13] | 江立华,张红霞. 流动与秩序:社会治理视野下流动人口的秩序整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40-44. |
[14] | 徐家良,许源.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制度风险因素及风险治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45-49. |
[15] | 李立,胡静波.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缺失及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65-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