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3): 98-103.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 • 上一篇    下一篇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中国新现代性的构建

何小勇   

  • 发布日期:2018-08-24
  • 作者简介:何小勇,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教授(陕西 西安 710063)。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ZX018)

  • Published:2018-08-24

摘要: 与各种从理性批判的视角对现代社会发展实践进行的反思不同,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哲学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性的命运。资本逻辑是指资本在永不停歇的运动中无限度增殖自身的本性,是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不断再生产的客观历史过程。资本逻辑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具有自我否定和内在超越的发展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和驾驭资本逻辑并不是向资本主导的经典现代性靠拢,而是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对当代中国新现代性的构建。我们要在构建中国新现代性的实践中实现对资本逻辑的驾驭,首先要找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世界历史方位,明确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框架下资本逻辑的不同地位和使命。其次,厘清资本逻辑与公共政治权力的边界,协调资本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关系,把资本逻辑限制在经济领域,使市场经济运行法治化,促进资本社会化,尽可能限制资本逻辑向政治、文化教育和精神生活领域的渗透、扩张甚至控制。第三,澄明当代中国的价值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引领发展全局的价值理念,规约全面改革和制度创新,引导资本逻辑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新现代性的建构。

关键词: 资本逻辑, 现代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 

  • B03

〔1〕A.戈登:《现代化和发展的神话》,黄育馥译,《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2〕〔27〕〔28〕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年,第10、14、30-31页.
〔3〕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5页.
〔4〕〔17〕〔22〕〔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0、340、415、415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3页.
〔6〕〔13〕〔21〕〔23〕〔25〕〔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69、70、715、716、739页.
〔7〕〔8〕〔10〕〔11〕〔12〕〔14〕〔15〕〔20〕〔26〕〔31〕〔33〕〔3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3、198、171-172、269、172、178-179、871、198、871、871、156、743-744页.
〔9〕《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0页.
〔16〕〔18〕〔1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37、922、936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页.
〔30〕叶险明:《驾驭&“资本逻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论》,《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35〕〔36〕托马斯&·皮凯蒂:《21 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21-22、367页.
[1]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11.
[2] 王庆丰. 欲望形而上学批判——《资本论》的形上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11.
[3] 周嘉昕. 《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四个基本问题——基于思想史和理论逻辑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2-20.
[4] 吴照玉. 资本主义不平等的根源及其解决路径——皮凯蒂与马克思的分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1-26.
[5] 李艳艳. 目标定位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50-54.
[6] 刘亚军. 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60-65.
[7] 皮家胜. 身体与空间:拓展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两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7-24.
[8] 张岩, 李闯. 马克思的社会时间观与人的自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36-39.
[9] 张丽. “中国梦”内在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哲学思考——2013年辽宁省哲学年会会议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95-200.
[10] .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解放原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29-32.
[11] . “人的存在”本质与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33-35.
[12] . 天下观念、民族国家与现代认同——权力与教化变奏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2-27.
[13] . 超越“资本的文明”:“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道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25-31.
[14] . 经济人与共产主义价值追求的一致性及其达成——基于人和社会行为机制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38-42.
[15] 王东红. 对象性实践活动与历史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41-4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鲍国华. 作为方法的报刊--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小说转型研究的可能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67 -172 .
[4]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5] 阎书钦. 武人与政治:吴佩孚驻湘期间的社会映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28 -136 .
[6]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 -7 .
[7] 臧峰宇. 犹太人问题与拜物教秘密的政治哲学探赜——《论犹太人问题》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2 -17 .
[8] 高广旭. 论现代政治的信任难题及其破解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 -23 .
[9] 李彬彬. 社会平等及其实现的路径——重读《神圣家族》对埃德加尔和蒲鲁东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24 -32 .
[10] 田毅鹏. 社会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3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