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4): 123-131.

• 中外关系史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清中叶英国在珠江口的地图测绘与航线变迁

王涛   

  • 发布日期:2018-08-24
  • 作者简介:王涛,科学技术史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浙江 金华 321004)。
  • 基金资助: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5NDJC227YB);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CZS015); 浙江师范大学环东海研究所项目

  • Published:2018-08-24

摘要: 在帆船时代,中外船只进出珠江口的航线主要集中在大西水道、担杆水道和大屿山水道。中国船民最早开发和利用这些水道,而外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这些水道的地理状况知之甚少。所以外国船只经过上述水道前往广州和澳门或由此返航时,一般由中国船民充当“引水”为其领航。这些船民受沿海州县管理,并向官府提供外国船只在珠江口活动的情报。19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组织人力物力对这些水道进行了详细的勘探,据此编制了准确的地图和航海指南,记录了水道的地理状况和航行方法。随着地图和航海指南的推广应用,外国船只摆脱了对中国船民的依赖,较为自由地在珠江口内外航行,这也成为清政府对海上贸易管理失控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珠江口, 英国东印度公司, 引水, 地图测绘

中图分类号: 

  • K249

〔1〕〔4〕Paul A.Van Dyke,The Canton Trade,Life and Enterprise on the China Coast, 1700-1845,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5,pp.35-50,35-50.
〔2〕〔38〕程美宝:《水上人引水——16-19实际澳门船民的海洋世界》,《学术研究》2010年第4期.
〔3〕〔43〕〔44〕〔66〕梁廷枏:《粤海关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12-413、536、557、565页.
〔5〕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2.,London:Black,Parry and Co.,1813,p.461.
〔6〕〔54〕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年)》第三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81、160页.
〔7〕John Francis Davis,Sketches of China,Vol.1.,London:Charles Knight & Co.,1841,p.9.
〔8〕〔9〕〔10〕〔13〕〔16〕〔17〕John W.King,The China Pilot,London:The Hydrographic Office,Admiralty,1861,pp.14-50,44-45,46,42-44,70,43.
〔11〕〔48〕范岱克:《18世纪广州的新航线与中国政府海上贸易的失控》,《全球史评论》第3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05-306、298-323页.
〔12〕Richard Belgrave Hoppner,Voyage Round the World,In the Year1803,1804,1805 & 1806,vol.2,London:T.Davison,1813,p.275.
〔14〕〔18〕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中国航路指南·南海海区》,天津: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2006年,第93、93页.
〔15〕J.Jackson,China Navigation,Formosa Channel and Hong Kong Harbour,The Nautical Magazine and Naval Chronicle,1845,London:Simpkin,Marshall and Co.,2013,p.113.
〔19〕The Hydrographic Office,Asiatic Pilot,Vol.4.,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15,2013,p.427.
〔20〕印光任:《澳门记略》,《中山文献》,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第22页.
〔2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第6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08页.
〔22〕〔23〕〔49〕〔52〕〔61〕George Shelvocke,A Voyage Round the World by the Way of the Great South Sea,London:J.Senex,1726,p.440,441,9,1,20.
〔24〕D’Apres De Mannevillette,Routier des côtes des Indes orientales et de la Chine,A Paris,1745,p.234.
〔25〕Jacques Nicolas Bellin,Le Petit Atlas Maritime Recueil de Cartes et de Plans des Quatre Parties du Monde,1764,Tome 3,No.56.
〔26〕Jean Fran<inline-formula><mml:math xmlns:mml="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id="Mml1-1001-6198-0-4-123"><mml:munder><mml:mrow><mml:mi mathvariant="normal">c</mml:mi></mml:mrow><mml:mrow><mml:mo>,</mml:mo></mml:mrow></mml:munder></mml:math></inline-formula>ois de Galaup comte de La Pérouse,Voyage de La Pérouse autour du Monde,Tome second,A Paris:De L’Imprimerie de la République,1797,p.314.
〔27〕张燮:《东西洋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18页.
〔28〕郭声波、鲁延召:《明清东莞、新安县属珠江口东南部诸岛名实研究》,《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区域史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53-255页.
〔29〕韩振华:《南海诸岛史地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40页.
〔30〕章巽:《章巽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年,第125页.
〔3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37页.
〔32〕张燮:《东西洋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18页.
〔33〕〔34〕向达:《两种海道针经》,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2、158-159页.
〔35〕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第188页.
〔36〕欧初、王贵枕:《屈大均全集》(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341页.
〔37〕清高宗敕撰:《皇朝通典》卷98《边防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738页.
〔39〕William Herbert,A New Directory for the East Indies,with General and Particular Charts for the Navigation of Those Seas,London:Printed for Henry Gregory and Son,1775,p.122.
〔40〕〔41〕The Oriental Navigator or New Directions for Sailing to and from the East Indies,London:Robert Laurie and James Whittle,1794,p.478,469.
〔42〕印光任:《澳门记略》,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第43页.
〔45〕菲利普·查德威克·福斯特·史密斯:《中国皇后号》,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年,第159页.
〔4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6页.
〔47〕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10-313页.
〔50〕Gabriel Wright,A New Nautical Directory for the East-India and China Navigation,London:S.Couchman,1804,p.480.
〔51〕游博清:《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南中国海水文调查(1779—1833)》,《自然科学史研究》2015年第1期.
〔53〕James Cooks and James Kings,A Voyage to the Pacific Ocean,Undertaken by the Command of His Majesty For Making Discoveri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Vol.3.,London:W.and A.Strahan,1784,p.421.
〔55〕〔56〕James Horsburgh,India Directory,or Direction for Sailing to and from the East Indies,China,New Holland,Cape of Good Hope,and the Interjacent Ports,London:Printed for the Author,1817,pp.268,272-273.
〔57〕Clements Robert Markham,A Memoir on the Indian Surveys,London:W.H.Allen and Co.,13,Waterloo Place; Edward Stanford,6,Charing Cross; Henry S.King and Co.,65,Cornhill,1878,pp.7-8.
〔58〕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2.,London:Black,Parry and Co.,1813,p.461.
〔59〕John Phipps,A Practical Treatise on the China and Eastern Trade,London:WM.H.Allen,and Co.,1836,p.138.
〔60〕Hugh Murray,John Crawfurd,Peter Gordon,An Historical and Descriptive Account of China,Edinburgh:Oliver & Boyd,1836,p.154.
〔62〕〔63〕〔67〕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第137、137、150页.
〔6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5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63页.
〔65〕〔6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62、673页.
〔69〕余绳武、刘存宽:《19世纪的香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7-24页.
[1] 柏桦. 清王朝罪犯发遣新疆制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17-125.
[2] 倪玉平. 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家”——试论清朝咸、同时期的财政转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87-96.
[3] 刘平. 清朝海洋观、海盗与海上贸易(1644—1842)[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97-105.
[4] 倪屹. 穆克登勘定的图们江源考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21-125.
[5] 房宏琳,陈佳馨.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94-99.
[6] 李学成. 满族八大家与八大姓新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52-155.
[7] . 从档案文献看海城侯氏与黄瓦窑的经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35-141.
[8] . 明清时期天主教中国教区的“祭礼之争”——一种礼仪视角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46-151.
[9] . 清康熙开海后中国对日贸易重心北移原因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64-168.
[10] 关亚新. 清代辽西地区的毡帽制造业[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75-177.
[11] 陈志刚. 论清代前期颇罗鼐总理藏政的历史原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45-150.
[12] 阎光亮. 清代科举家族的百科全书——评《清代科举家族》[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88-189.
[13] 王小侠. 清代中叶人口增长负效应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03-107.
[14] 祖伟. 略论清初崇德会典的议定[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63-165.
[15] 张杰. 清代满族萨满教祭祀神杆新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99-10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4]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 -7 .
[5] 臧峰宇. 犹太人问题与拜物教秘密的政治哲学探赜——《论犹太人问题》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2 -17 .
[6] 高广旭. 论现代政治的信任难题及其破解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 -23 .
[7] 李彬彬. 社会平等及其实现的路径——重读《神圣家族》对埃德加尔和蒲鲁东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24 -32 .
[8] 田毅鹏. 社会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3 -37 .
[9] 王庆明. 单位化治理的转型与变异:重访新传统主义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8 -43 .
[10] 徐延辉, 龚紫钰. 社会质量、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44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