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7-15 上一期    下一期
    “学术风气与学术传统”笔谈
    学术环境的风气、传承与改造
    吴福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5-7. 
    摘要 ( 191 )   PDF(pc)(617KB) ( 179 )   收藏
    学术环境按其结构可以分出许多层次。首先是学术和学术自身的关系,核心是学者的人格心理,构成一定的学术气象。其次是学术与学术的外部层次,同政治社会、经济社会的各种盘结。学术环境如果用“风气”来标志,在进入现代文明历史阶段之后,大致可分作三种:一是为学问而学问的书卷气、学者气,二是与现实斗争紧密结合的问政、致用的风气,三是为个人名声和物质利益,视学术为敲门砖的商业气息。“三气”的不同搭配,相互的渗透,此消彼长,便造成现代学术环境的不同气象。返观“五四”学术与今日之学术,会发现这两个学术环境已经存在巨大的反差,它们之间的演变轨迹也可划出迂回曲折的学术路径。由“五四”学术上溯至离我们最近的古代,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述》对于今日的学术有着不可小视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文学研究的日本资源
    孙郁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8-10. 
    摘要 ( 194 )   PDF(pc)(1038KB) ( 315 )   收藏
    中国学界与日本学界的对话,暗自影响了发展中的学术格局。无论近代文学史还是现代文学史,日本的影子一直深嵌在文本的背后。日本汉学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左派文化的介入关系甚深,但同时也夹杂着日本近代化的批判与反省。在多维结构下,才能够看清问题的实质,这是以丸山升为代表的日本学人给我们的启示。他对于中国革命的敏感,超出我们国人的想像。他对于鲁迅生平的把握以及思想的理解,都不在中国语境里,却深入到中国现代史的深处。中国的文学研究,曾一度受时风的影响,又多在单一观念中打量人物,有把历史人物分解化的危险。日本学者的整体性关照,以及自身问题的反省,都增大了表述的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持重”与“反思”:现代文学史构建的双重底色
    刘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11-14. 
    摘要 ( 191 )   PDF(pc)(1088KB) ( 415 )   收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持重”二字始终是这个学科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底色。现代文学学科从诞生之初就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厚重的历史感这双重品质,这种品质集中体现在对史实和史料的高度重视、一代代学人的学术品格上。文学史研究实际上是一项无法真正完结的活动,“重写”是文学史研究不断延续的一种常态。这种“重写”是以一种更加贴近文学本身的方式将学术结构做深层次上的更迭和推进,从而更好地还原历史现场,给予作家作品更为公正的言说。文学史不同于一般的学术专著,它同时还是一个评价标准的判定。一本文学史代表的可能只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文学史的价值决不是仅仅凭借哪一本文学史来判定的,它需要在一种多维的、具有比照性的谱系中逐渐确立。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以一种学术史的眼光来规范和反思文学史的写作。以严谨厚重的学术史眼光对文学史研究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论观照,那些在某些时段真正有价值和经典意义的作家作品才能沉淀下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下中国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非正统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多元发展
    张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15-20. 
    摘要 ( 186 )   PDF(pc)(533KB) ( 385 )   收藏
    近年来日渐高涨的创建“中国经济学”的呼声,反映了中国经济学界对各种经济学学术传统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经济现实的共识性看法,各种学术传统都在寻求结合中国现实,实现经济学的创新。但是共识背后对“中国经济学”实质的理解有根本性的差异。“中国经济学”或者在中国实现经济学创新的方向,短期内是形成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学派,长期内是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体。引进非正统经济学,在中国形成经济学多元发展的局面,是实现这一长期目标的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破坏性竞争、生产周期异质性与产能过剩的供给侧解释——以马克思的逻辑拓展“破坏性竞争”
    刘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21-29. 
    摘要 ( 212 )   PDF(pc)(738KB) ( 348 )   收藏
    关于经济运行的供给侧逻辑存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的视角。克罗蒂和布伦纳的破坏性竞争理论从供给侧的微观视角解释产能过剩的形成与持续。拓展这一解释,需要借助于马克思再生产模型,引入供给侧逻辑的宏观视角。同时,探究产能过剩的发生机理和具体原因,需要在再生产图式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一个动态的过程论框架。借鉴马克思关于生产过剩的分析,引入部门间生产周期的异质性,可以把市场波动的常态化纳入利润平均化的生产价格模型,将破坏性竞争的理论视角拓展至部门之间与生产周期之外。同时,这个新框架的分析视角小于国民经济宏观范围和经济危机的长期跨度,能够为产能过剩的形成与持续提供一个更具一般性意义的中观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房地产“支柱产业”导向下产能过剩制度成因的新解释
    龚剑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30-36. 
    摘要 ( 235 )   PDF(pc)(685KB) ( 336 )   收藏
    “支柱产业”概念源于赫希曼和罗斯托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这一理论在侧重考察工业化进程中产业演进的同时,却未将房地产业纳入研究对象,不加审视地沿用这一概念,则无益于探讨房地产业发展的理论定位。哈维的资本循环模型讨论了资本的初级循环与次级循环之间的关联,该模型将房地产业发展视作资本次级循环的组成部分,从而为考察房地产业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含义预留了空间。在中国,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发展长期处于“支柱产业”导向之下,这些产业部门中的劳动就业制度同其他部门相比也有显著差异,由此构成了房地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以致于在供给侧改革之下亟需去库存的制度成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域下劳动收入的双重效应研究
    李亚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37-41. 
    摘要 ( 160 )   PDF(pc)(408KB) ( 741 )   收藏
    劳动收入对利润率和经济运行有着双重效应,“利润挤压论”强调其构成成本,挤压利润;“消费不足论”则强调其为消费需求奠定基础,促进商品价值的实现;“胡桃夹子理论”是上述两种理论的综合,它比较完整地解释了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利润率动态。中国经济应当吸取美国经济实践的经验教训,在推行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工资提高带来的成本上升和企业竞争力下降问题,也要重视劳动份额对于消费需求和商品价值实现的影响,通过保证劳动收入来促进债务水平的降低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工作理念与本土化实践
    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专业困境及其解决路径——一项历史和社会结构的考察
    童敏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42-47. 
    摘要 ( 263 )   PDF(pc)(536KB) ( 790 )   收藏
    当下,我国社会工作正逐渐走上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但同时针对本土社会工作缺乏专业性的质疑和批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社会工作源起于西方,然而与之相比,我国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却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社会条件和身份条件,不仅需要满足自然场景中开展服务和双服务主体(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居委会)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应对来自心理咨询师和社区工作者的身份挑战。因此,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不能像西方那样走机构服务的专业发展道路,追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分别专业化的发展方式,而需要围绕着个人改变和环境改变的结合,借助项目服务的专业化将注重个人成长的微观服务与注重环境改善的宏观服务整合起来,并由此带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深入和扩展,为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找到并且拓展专业的发展空间和确立好专业的社会身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作性社会工作的全球视野与中国性实践
    李文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48-54. 
    摘要 ( 227 )   PDF(pc)(642KB) ( 186 )   收藏
    当下,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的管制性方式与政教性方法能够有效地干预很多社会性问题,但却难以应对市场体制下的新型服务对象。西方社会工作虽拥有协商性方式与技能性方法,但其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中却面临制度障碍、文化认同与适应障碍,并由于无法解决某些社会性问题而出现了自身内卷化。鉴于以上情况,中国社会工作应该走合作性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在微观与行动层面提供社会服务,在宏观与下班政策层面提供政策支持。合作性社会工作既是中国国情的反映,又因其整合了市场与非市场体制下的社会工作而具备全球化的特征,使其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兼具全球化视野的应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合流
    朱健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55-60. 
    摘要 ( 272 )   PDF(pc)(528KB) ( 275 )   收藏
    21世纪中国的社会发展最显著的两大特征就是社会组织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兴起和社会工作专业的迅速凸显。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虽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有着同样的渊源,但是在中国却缺乏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联系,甚至围绕着专业化和本土化等议题还存在着一定层面的张力。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分流给两个部门都带来一定的危机。随着《慈善法》的颁布,二者合流势在必行。二者的合流将有助于形成更重要的推动社会治理转型的力量。当下,对于这种合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式的研究是解决分流危局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龄服务业促进政策及现实问题再审视
    高传胜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61-66. 
    摘要 ( 164 )   PDF(pc)(521KB) ( 558 )   收藏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重新审视现行老龄服务业促进政策与管理措施,有助于更加有效地满足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的服务需求。首先,不能将所有养老服务都视为公共服务,也不能把老龄服务业全部都当成社会福利事业;其次,进一步改革养老机构设立的行政许可做法、放松简化前置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同时对享受特殊政策的公办养老机构,应该禁止其进入经营性领域,以避免其与民办养老机构形成不公平竞争,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最后,优化政府提供兜底保障性公共老龄服务的途径与方式,改革对养老机构实行的公建民营、公助民营和财政补贴等做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或者直接补贴经济困难老人,让其自主购买老龄服务,这样有助于扩大市场发展空间、培育优秀的行业主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村改居群体”的城市就业徘徊——基于比较优势视角的认识
    何建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67-72. 
    摘要 ( 125 )   PDF(pc)(591KB) ( 193 )   收藏
    “村改居群体”的就业徘徊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通过实地调研,参考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和主流媒体的报道,从就业市场比较优势资源的视角来研究“村改居群体”的就业徘徊的结果表明,用劳动素质解释“村改居群体”的就业徘徊显得原发性因果关系不强和实证性不足,而简单地以政策导向缺失来概括“村改居群体”就业徘徊的主因并没有考虑到就业的本质与功能。基于比较优势的理论视角和实证研究来看,“村改居群体”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比较优势资源的合理有效投入比劳动素质的影响更为直接和重要,“村改居群体”的就业徘徊具有独立于个体内因之外的社会就业文化成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犯的刑法理论思辨
    法教义学视角下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省思——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
    阎二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73-79. 
    摘要 ( 259 )   PDF(pc)(567KB) ( 588 )   收藏
    因果共犯论之下,帮助行为的可罚性根据在于自身的法益侵害危险,中立的帮助行为因其自身行为的日常性,应通过客观不法抑或主观责任限制其处罚范围;通过司法解释将帮助行为正犯化有违罪刑法定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虽通过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设置将中立的帮助行为正犯化,但在立法动因上值得商榷;在共犯教义学若干共识性命题下,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应通过主观归责要素“明知”及客观归责要素“犯罪意义关联性”的解释路径廓清入罪范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刑法中的共犯认定标准——以加利福尼亚州相关司法实践为视角
    李立丰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80-86. 
    摘要 ( 401 )   PDF(pc)(672KB) ( 148 )   收藏
    不同于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基于实用主义的美国刑法理论认为共犯责任主要解决何种情况下行为人需要为他人的犯罪行为承担责任的问题。美国刑法中共犯问题的特征之一是没有区分不同参与人的可责性,而是将共犯责任视为正犯责任的一种“衍生责任”,这就导致美国刑法中的共犯责任在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都体现出以司法便宜主义为导向的“泛化”特征。在刑事一体化的视野中,美国刑事程序法与证据法的高度发达使其能够抗制共犯责任有失宽泛所导致的弊端。这种实体法与程序法、证据法的良性互动,满足了打击共同犯罪与保证犯罪嫌疑人基本权利的刑事目标,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庭审实质化视角下刑事判决书的罪刑说理
    张云鹏, 孙长江, 李万涛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87-91. 
    摘要 ( 199 )   PDF(pc)(396KB) ( 389 )   收藏
    实现庭审实质化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重心和落脚点,其对刑事判决书罪刑说理的内容和方法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充分与透彻的罪刑说理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倒逼庭审实质化。定罪说理是法官对从证据到事实再到结论的逻辑演绎过程的恰当诠释,其体现了法律解释的正当性、事实认定的正确性和结论形成的合理性。量刑说理是精细、明确量刑的全景展示,因此,刑事判决书需要具体描述量刑事实、情节及其与量刑结果的影响关系,评判量刑建议与意见,丰富量刑说理的内容,展现法官量刑心证形成的过程,体现量刑程序的正当性,彰显量刑理性与人文关怀。刑事判决书样式重构对于体现庭审实质化的审判模式和罪刑说理科学化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受贿罪刑罚配置发展中的立法思辨
    骆群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92-97. 
    摘要 ( 189 )   PDF(pc)(521KB) ( 705 )   收藏
    受贿罪的刑罚配置在我国的立法史上属于变动较为频繁的个罪。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对其又进行了修订,使我国现行《刑法》在对受贿罪的刑罚配置中采取概括数额的标准,并增设了罚金刑,规定了从宽处罚的分类,这使受贿罪刑罚配置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受贿罪的刑罚配置仍然依附于贪污罪,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后减为无期徒刑的罪犯,可以适用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的规定,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应当是我国未来《刑法》再次修订时需要予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阎锡山政制革新中的士绅名流“参政”——兼与清代比较的视角
    渠桂萍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98-106. 
    摘要 ( 368 )   PDF(pc)(857KB) ( 1282 )   收藏
    清代保甲制度名存实亡。长期以来,有识之士要求士绅“参政”,主持地方事务的呼声不绝于耳。清末新政,国家现代化政权建置,给士绅“参政”提供了重要契机。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阎锡山迎合现代的潮流,顺应历史的要求,倚靠地方士绅名流主持地方自治事务。在阎锡山政府的驱动之下,地方士绅名流参与地方自治,成为体制内成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阎锡山新政的进程,但是士绅向“权绅”转变以及“劣绅”的出现,也成为地方士绅名流的政治常态。他们常常与政府对抗,派系斗争不断,又成了阎锡山施政的障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战时期甘肃保甲制度的重构及其异化
    柳德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107-114. 
    摘要 ( 344 )   PDF(pc)(687KB) ( 549 )   收藏
    抗日战争的爆发加剧了国家对乡村社会资源的索取,而旨在乡村社会治理的保甲制度亦在战争的推进中发生着质的改变。抗战初期甘肃省政府在坚持抗战的使命下,开始着力于保甲制度的重构,并希图借此来加强民众动员,征集战争物资。然而,战争年代沉重的兵役田赋不断冲击着普通民众的生存底线,而征兵纳粮过程中的诸多不公平现象则进一步加剧着民众的心理疑惧,撕裂着其对乡镇保长仅有的一丝同情。同时,乡镇保长工作的繁苛和低廉的薪资待遇亦使良者隐退而劣者钻营,乡镇保长一职不再成为乡村精英竞逐的对象。本为加强乡村社会治理的保甲制度最终沦落成为国民党政府征兵纳粮的代理机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外关系史研究
    分歧与抉择:从“蒋廷黻资料”看台湾围绕缅甸控诉案的交涉
    傅敏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115-122. 
    摘要 ( 322 )   PDF(pc)(720KB) ( 758 )   收藏
    1950年,从中国大陆逃至缅甸境内的国民党军,在美国中情局与台湾当局的支持下发展壮大成为缅甸政府的心腹之患。缅甸遂强烈要求台湾当局撤离滞留缅境的军队,并屡次在联合国正式提案控诉台湾。台湾当局虽宣称对这支军队无实际控制力且无力令其撤离,但其辩解在缅甸提供的有力证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蒋廷黻在联合国内围绕此事与各方交涉时深感压力,内心也并不赞成台湾当局拒不撤军的决策。而从“蒋廷黻资料”亦不难看出,台湾当局内部以叶公超为首的“外交部”官员与蒋经国等“国防部”官员在是否撤军的问题上存在分歧。直到1961年台湾当局把持的联合国中国代表权岌岌可危之时,其最高决策者才无奈同意尽力从缅甸撤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中叶英国在珠江口的地图测绘与航线变迁
    王涛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123-131. 
    摘要 ( 425 )   PDF(pc)(1003KB) ( 2407 )   收藏
    在帆船时代,中外船只进出珠江口的航线主要集中在大西水道、担杆水道和大屿山水道。中国船民最早开发和利用这些水道,而外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这些水道的地理状况知之甚少。所以外国船只经过上述水道前往广州和澳门或由此返航时,一般由中国船民充当“引水”为其领航。这些船民受沿海州县管理,并向官府提供外国船只在珠江口活动的情报。19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组织人力物力对这些水道进行了详细的勘探,据此编制了准确的地图和航海指南,记录了水道的地理状况和航行方法。随着地图和航海指南的推广应用,外国船只摆脱了对中国船民的依赖,较为自由地在珠江口内外航行,这也成为清政府对海上贸易管理失控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澳门与马尼拉关系的开始——1579—1584年间赴澳门的西班牙人
    伍玉西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132-141. 
    摘要 ( 390 )   PDF(pc)(880KB) ( 352 )   收藏
    1579—1584年间,有几批西班牙人从马尼拉来到澳门,揭开了大航海时代澳门与马尼拉关系的序幕,其中著名的有1579年的阿尔法罗冒险队、1582年的桑切斯使团和1584年的罗马诺使团。澳门葡萄牙人为独占对华贸易,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阻止西班牙人的到来。受葡萄牙保护的耶稣会传教士绝大多数与澳门葡萄牙人站在一起并给他们出谋划策,为成功保住澳门居留地发挥了特殊作用。16世纪后期在澳门的葡萄牙人与在马尼拉的西班牙人之间的关系是近代早期两国在海外扩张中互相猜忌、排斥的缩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裂与道衰——清代学者关于儒家之道的探寻
    张昭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142-146. 
    摘要 ( 227 )   PDF(pc)(499KB) ( 280 )   收藏
    从儒家之道的角度观察清儒之学,清代学派的分化和增多并不意味着每转益进,而是途穷后的回顾,是被逼无奈下的选择。面对种种社会危机,清儒拿不出良策,只好返身向古人古书寻求答案。清初黜阳明学而尊朱子学,清中期宋学衰而汉学兴,清晚期于汉于宋皆不厝意,而出现今文经学和汉宋调和论。各学派虽然在研治古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根本上说,并未将儒家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也未能为现实社会找到一条可行之路。清代各学派向古学中求索“圣人之道”,屡试屡败,充分暴露了儒家文化的弱点,说明儒家文化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儒家之道在清代的裂变与衰落,对于当下的“国学热”别具镜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
    文体自觉意识之于现代中国文学史建构
    朱德发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147-154. 
    摘要 ( 233 )   PDF(pc)(1075KB) ( 329 )   收藏
    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回归文学本体”的学术追求与努力,虽取得可观的实绩却存有严重不足,其缘由与缺乏文体自觉意识不无关系。故当下书写现代文学史欲弥补这个短板,建构主体务必深化对文体价值或意义的认识,提高剖析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学体式关系的自觉性。建构主体必须力争走出文艺理念的误区,以现代文体观书写现代文学史。建构主体务必学好文学革命先贤们的文体自觉意识,为恢复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本体真相挥洒诗性智慧。建构主体若能调整或转换重写现代文学史的视角或理路,那更有助于解决既成文学史文本缺乏文体自觉意识的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文体自觉意识以确保文学史重构真正“回归文学本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左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
    黄念然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155-162. 
    摘要 ( 209 )   PDF(pc)(707KB) ( 807 )   收藏
    “左联”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其贡献突出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理论意识建设、方法论建设、文艺大众化实践及各种文艺论战中,并在批评实践中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五种批评模式:鲁迅的“战斗的现实主义”批评、瞿秋白的政治—文学批评、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钱杏邨的“新写实主义”批评和胡风的主客“化合”论批评。“左联”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探索中也留下一些缺憾,如:以实践操作代替前提反思,用政党意志和革命意识规范文学批评的进程和格局,理论知识谱系建构中的工具主义倾向,以及在文艺大众化实践中缺乏对高于实践的理性逻辑的深度思考等等,都值得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民性:延安文艺的民俗学阐释
    徐明君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163-168. 
    摘要 ( 225 )   PDF(pc)(523KB) ( 659 )   收藏
    在大众化、通俗化的基础上,以新民主主义文化为目标指向的“民族形式”批判吸收新三民主义文艺和民族主义文艺,成为“两个口号”论争中的核心话语,建构了延安文艺“人民性”的思想基础。“民族形式”讨论促进了延安文艺对苏区文艺、左翼文艺、五四文艺的整合,实现了延安文艺从“民间形式”到“民俗形式”的过渡,从而使其具有了“人民性”的体制特征,并最终在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为“工农兵文艺”。从文学活动的创作、接受主体来看,民间文学的平民性特征无疑更符合现代文学的演进潮流。当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内涵的“民间”理念上升为现代国家的建构原理时,“民间”也就获得了民族性意涵,民间文艺在延安由此获得立足点。民间文艺不仅继承五四文化传统,成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也具有“生活化”的民俗特征,成为了与“源”最近的“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休闲美学的中国话语建构
    休闲审美哲学的儒家话语及其体系
    潘立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169-175. 
    摘要 ( 220 )   PDF(pc)(571KB) ( 604 )   收藏
    儒家在人与世界关系上以人为本,在人生与人心关系上以心为本,这种文化精神必然把其最基本的指归和工夫放在对人心的化育上,消解“人心”对“道心”的偏离,使“人心”与“道心”合一,正是儒家文化哲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基本宗旨。儒家以“乐”为人心修为的至境。“乐”不仅仅是养心的一种工夫,而且本身就是心的本体。整个儒家审美哲学与休闲哲学的要义,就在于如何通过“乐”的修养工夫,达到“乐”的人生境界。“寻乐顺化”,“玩物适情”,其实就是通过审美与休闲的工夫,通过“乐”的中介圆融作用,使人返诚至乐,顺乐达化,消除天人之间的渣滓与隔阂,进入浑然与万物为一体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儒家认定天人的内在合一,以天为终极本然(本体),以体认和践履为沟通天人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工夫),以物我无间、天人合一为终极理想(境界),由此构成了迥别于西哲传统的理路和话语。“本体—工夫—境界”便构成了儒家乃至整个中国审美和休闲哲学的基本理路,与其相关的范畴则构成了中国审美与休闲理论的基本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家休闲美学的逻辑基础与话语结构
    陆庆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176-181. 
    摘要 ( 257 )   PDF(pc)(529KB) ( 1063 )   收藏
    道家休闲美学话语体系以“有无”辩证逻辑为基础。通过“无”这种否定性法则,道家实现了对物质环境与文化环境压力的超越;通过“有”这种肯定性法则,道家实现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创造与生发。道家休闲美学话语体系以“自然”为本体价值,以“无为”为进修工夫,以“游世”为最高境界。这种“本体—工夫—境界”呈现出的休闲美学话语体系,向上发现了自然的价值,朝下通向了养生与艺术的实践;它以“无为”成就休闲审美的人生要义,以“游世”实现物我为一,和光同尘。道家休闲美学话语体系对中国传统的休闲审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佛家休闲审美话语体系阐析
    吴树波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182-186. 
    摘要 ( 211 )   PDF(pc)(495KB) ( 1012 )   收藏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家思想中有着独特的休闲审美智慧,形成了一整套涵盖“本体—工夫—境界”的完整的休闲审美话语体系。从佛家“心性本净”的本体论思想中,可以发掘出“寂”“无心”“闲田地”“万法本闲”等休闲审美的本体论话语;从佛家的修持工夫中,可以梳理出“看破”“放下”“随缘任运”等休闲审美的工夫论话语;从佛家的修为境界中,可以提炼出以“解脱自在”为核心的休闲审美的境界论话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视点
    应得与责任——基于道德主体视角的分析
    王立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4):  187-193. 
    摘要 ( 221 )   PDF(pc)(528KB) ( 123 )   收藏
    在正义理论中,罗尔斯对个人责任的排斥同他的理念设定存在着巨大的错位。个人责任的缺失,根本无法突显道德主体的自由本性,相反,它体现出人受客观性约束的“完全的决定论”。罗尔斯将个人责任排除在分配正义之外,进而拒斥应得正义观的作法,非但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理论目的,反而在其主体理论中呈现出重重困难。人既是自由的行动者,也是道德责任的承担者。在正义原则的选择中,人们应该同时考虑到选择和责任两个方面。表征选择和责任的道德判断即为应得。应得在平等主义的正义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