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4): 73-79.

• 共犯的刑法理论思辨 • 上一篇    下一篇

法教义学视角下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省思——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

阎二鹏   

  • 发布日期:2018-08-24
  • 作者简介:阎二鹏,法学博士,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 海口 570228)。

  • Published:2018-08-24

摘要: 因果共犯论之下,帮助行为的可罚性根据在于自身的法益侵害危险,中立的帮助行为因其自身行为的日常性,应通过客观不法抑或主观责任限制其处罚范围;通过司法解释将帮助行为正犯化有违罪刑法定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虽通过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设置将中立的帮助行为正犯化,但在立法动因上值得商榷;在共犯教义学若干共识性命题下,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应通过主观归责要素“明知”及客观归责要素“犯罪意义关联性”的解释路径廓清入罪范围。

关键词: 中立的帮助行为, 正犯化, 法教义学,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中图分类号: 

  • D914.1

〔1〕许玉秀:《当代刑法思潮》,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第570-571页.
〔2〕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29页.
〔3〕〔26〕 黄荣坚:《基础刑法学》,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第799、809页.
〔4〕陈家林:《外国刑法通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99页.
〔5〕许泽天:《共犯之处罚基础与从属性》,许玉秀等:《罪与刑——林山田教授六十岁生日祝贺论文集》,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70页.
〔6〕〔9〕陈洪兵:《中立的帮助行为论》,《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
〔7〕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155页.
〔8〕陈璇:《刑法中社会相当性理论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193页.
〔10〕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刑法总论教科书》,蔡桂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55页.
〔11〕车浩:《刑事立法的法教义学反思——基于<刑法修正案(九)>的分析》,《法学》2015年第10期.
〔12〕曲新久:《中国刑法现代化的基本走向》,《政法论坛》2007年第4期.
〔13〕郑伟:《就这样动摇了共同犯罪的根基——论组织卖淫罪与协助组织卖淫罪的怪异切分》,《法学》2009年第12期.
〔14〕于志刚:《网络犯罪与中国刑法应对》,《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5〕格吕恩特·雅科布斯:《行为·责任·刑法》,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05页.
〔16〕陈毅坚、孟莉莉:《“共犯正犯化”立法模式正当性评析》,《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2辑.
〔17〕〔25〕张明楷:《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462、245页.
〔18〕张晓娜:《法工委解读<刑法修正案(九)>涉网络条款》,《民主与法制时报》2015年11月17日,第1版.
〔19〕于志刚:《网络犯罪立法与法学研究契合的方向》,《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20〕米铁男:《共犯理论在计算机网络犯罪中的困境及其解决方案》,《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0期.
〔21〕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第96页.
〔22〕刘宪权:《论信息网络技术滥用行为的刑事责任》,《政法论坛》2015年第6期.
〔23〕张明楷:《共同犯罪的认定方法》,《法学研究》2014年第3期.
〔24〕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58页.
〔27〕黎宏:《论中立的诈骗帮助行为之定性》,《法律科学》2012年第6期.
[1] 李立丰. 美国刑法中的共犯认定标准——以加利福尼亚州相关司法实践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80-86.
[2] 骆群. 受贿罪刑罚配置发展中的立法思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92-9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陈民镇. 交错视界中的中外交通——饶宗颐与中外交流史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61 -169 .
[4] 田雨. 明代前中期北运白粮重役佥征流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56 -164 .
[5] 风笑天. 定性研究概念与类型的探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45 -52 .
[6]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7]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 -206 .
[8] 刘刚. “招生魂与招死魂”学案的文化考辨——宋玉《招魂》的礼俗文化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78 -182 .
[9] . 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5 -14 .
[10] . 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习惯国际法上的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67 -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