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于经济运行的供给侧逻辑存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的视角。克罗蒂和布伦纳的破坏性竞争理论从供给侧的微观视角解释产能过剩的形成与持续。拓展这一解释,需要借助于马克思再生产模型,引入供给侧逻辑的宏观视角。同时,探究产能过剩的发生机理和具体原因,需要在再生产图式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一个动态的过程论框架。借鉴马克思关于生产过剩的分析,引入部门间生产周期的异质性,可以把市场波动的常态化纳入利润平均化的生产价格模型,将破坏性竞争的理论视角拓展至部门之间与生产周期之外。同时,这个新框架的分析视角小于国民经济宏观范围和经济危机的长期跨度,能够为产能过剩的形成与持续提供一个更具一般性意义的中观视角。
中图分类号:
〔1〕〔2〕詹姆斯·克罗蒂:《为什么全球市场会遭受长期的产能过剩?——来自凯恩斯、熊彼特和马克思的视角》,向悦文译,《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James R.Crotty,“Why There Is Chronic Excess Capacity,”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50页. 〔4〕〔5〕Brenner,R., 〔6〕钟春平、潘黎:《“产能过剩”的误区——产能利用率及产能过剩的进展、争议及现实判断》,《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3期. 〔7〕Bain,J.S.,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p.30. 〔8〕Esposito,E.F.,L.Esposito,Excess Capacity and Market Structure, 〔9〕Hall,R.E., 〔10〕江源:《钢铁等行业产能利用评价》,《统计研究》2006年第12期;韩国高等:《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及成因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 12期. 〔11〕胡乐明、刘刚:《再生产结构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演化路径》,《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11期. 〔12〕施蒂格勒著:《价格理论》,李青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页. 〔13〕〔16〕〔1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861、957-958页. 〔14〕〔15〕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上卷),廉佩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366、367页. 〔17〕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贾根良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2期. |
[1] | 苏敏华.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被害人赔偿与补偿程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79-84. |
[2] | 王淑敏. "一带一路"的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互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85-89. |
[3] | 房文翠. 司法责任制语境下的法律统一适用标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90-95. |
[4] | 李栋. 普通法"关系"的发展与历史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02-108. |
[5] | 徐晓光.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法推动婚俗改革的实践--以侗族、苗族的碑文资料为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09-116. |
[6] | 徐爱国. 巫术入罪与去罪--一个法律史视角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37-141. |
[7] | 郑全红. 民初女子财产继承权的变迁--以大理院判例为中心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42-149. |
[8] | 朱红林. 史与秦汉时期的决狱制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50-155. |
[9] | 霍存福. 宋代“鞫谳分司”:“听”“断”合一与分立的体制机制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22-31. |
[10] | 祖伟. 我国传统契约文书“恐后无凭”套语的证据实质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32-39. |
[11] | 王帅一. 明清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关系:土地契约的多样性表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79-80. |
[12] | . 黄岩诉讼档案状词真实性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94-98. |
[13] | 宇红. 论韦伯科层制理论及其在当代管理实践中的运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83-186. |
[14] | 林祖华.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55-59. |
[15] | 周德俊, 王柏林.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解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68-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