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4): 176-181.

• 休闲美学的中国话语建构 • 上一篇    下一篇

道家休闲美学的逻辑基础与话语结构

陆庆祥   

  • 发布日期:2018-08-24
  • 作者简介:陆庆祥,哲学博士,湖北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湖北理工学院华中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北 黄石 435003),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湖北 武汉 430079)。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ZX1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6批面上二等资助项目(2014M562046)

  • Published:2018-08-24

摘要: 道家休闲美学话语体系以“有无”辩证逻辑为基础。通过“无”这种否定性法则,道家实现了对物质环境与文化环境压力的超越;通过“有”这种肯定性法则,道家实现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创造与生发。道家休闲美学话语体系以“自然”为本体价值,以“无为”为进修工夫,以“游世”为最高境界。这种“本体—工夫—境界”呈现出的休闲美学话语体系,向上发现了自然的价值,朝下通向了养生与艺术的实践;它以“无为”成就休闲审美的人生要义,以“游世”实现物我为一,和光同尘。道家休闲美学话语体系对中国传统的休闲审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道家, 休闲美学, 自然, 无为, 游世

中图分类号: 

  • B83

〔1〕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第14页.
〔2〕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成素梅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4页.
〔4〕朱骏生:《说文通训定声》,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第172页.
〔5〕刘笑敢:《老子——年代新考与思想新诠》,台北: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第67页.
〔6〕〔8〕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刘森尧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43、43页.
〔7〕张萱:《西园闻见录》,北京:哈佛燕京学社,1940年,第2073页.
[1]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2]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3]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4]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5]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6]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7]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8]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9]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10]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11]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12]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13]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14]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15]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3]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4] 张文喜. 语言视角:马克思正义观与古希腊正义观的哲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38 -42 .
[5] 晋运锋. 平等为什么那么重要——兼论平等主义对充足主义与优先主义之批评的回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27 -34 .
[6] 陈刚. 城市的企业家精神:城市规模影响创业的经验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83 -93 .
[7]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8] 胡滨, 郑联盛, 王寿菊. 网络借贷的风险及应对之策:基于信用利差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92 -98 .
[9] 刘荣臻. 西方住房保障理念视阈下的上海贫民住房救助探析——以1927—1937年为中心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49 -153 .
[10]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 -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