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4): 182-186.

• 休闲美学的中国话语建构 • 上一篇    下一篇

佛家休闲审美话语体系阐析

吴树波   

  • 发布日期:2018-08-24
  • 作者简介:吴树波,哲学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004)。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ZX11);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14C1168);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项目(2013ZD06);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 Published:2018-08-24

摘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家思想中有着独特的休闲审美智慧,形成了一整套涵盖“本体—工夫—境界”的完整的休闲审美话语体系。从佛家“心性本净”的本体论思想中,可以发掘出“寂”“无心”“闲田地”“万法本闲”等休闲审美的本体论话语;从佛家的修持工夫中,可以梳理出“看破”“放下”“随缘任运”等休闲审美的工夫论话语;从佛家的修为境界中,可以提炼出以“解脱自在”为核心的休闲审美的境界论话语。

关键词: 佛教, 禅宗, 休闲, 审美, 话语

中图分类号: 

  • B83

〔1〕王志敏、方珊:《佛教美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页.
〔2〕宋志明:《简论佛教本体论的中国化》,《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3〕乔根锁:《本觉:中国佛教心性本体的根本内涵》,《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4〕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66页.
〔5〕皮朝纲:《禅宗美学史稿》,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81页.
〔6〕蒙培元:《漫谈情感哲学(上)》,《新视野》2001年第1期.
〔7〕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康筝译,田松校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页.
〔8〕李泽厚:《瞬间永恒的最高境界》,吴平编:《名家说禅》,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97页.
〔9〕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1页.
〔10〕潘立勇:《当代中国休闲文化的美学研究和理论建构》,《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第2期.
[1]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2]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3]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4]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5]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6]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7]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8]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9]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10]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11]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12]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13]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14]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15]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包先康. 农村养老服务协同供给模式建构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38 -46 .
[2] 郑晓莹,谢毅,彭泗清. 协同还是拮抗——消费者感知的企业产品能力与宣传能力对品牌资产的交互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71 -180 .
[3] 文传泗. 艺术学理论的新视野与新方向——“第十届全国艺术学学会年会”会议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91 -195 .
[4] 郭世轩. 崇文·尚清·真美——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及其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9 -162 .
[5] 张江. 文学理论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77 -183 .
[6] 潘黎勇. 感知的重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视域中的“微时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45 -151 .
[7] 付筱娜. 《宠儿》与《奥德塞》的互文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37 -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