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道家休闲美学话语体系以“有无”辩证逻辑为基础。通过“无”这种否定性法则,道家实现了对物质环境与文化环境压力的超越;通过“有”这种肯定性法则,道家实现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创造与生发。道家休闲美学话语体系以“自然”为本体价值,以“无为”为进修工夫,以“游世”为最高境界。这种“本体—工夫—境界”呈现出的休闲美学话语体系,向上发现了自然的价值,朝下通向了养生与艺术的实践;它以“无为”成就休闲审美的人生要义,以“游世”实现物我为一,和光同尘。道家休闲美学话语体系对中国传统的休闲审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
〔1〕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第14页. 〔2〕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成素梅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4页. 〔4〕朱骏生:《说文通训定声》,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第172页. 〔5〕刘笑敢:《老子——年代新考与思想新诠》,台北: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第67页. 〔6〕〔8〕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刘森尧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43、43页. 〔7〕张萱:《西园闻见录》,北京:哈佛燕京学社,1940年,第2073页. |
[1] |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
[2] |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
[3] |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
[4] |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
[5] |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
[6] |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
[7] |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
[8] |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
[9] |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
[10] |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
[11] |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
[12] |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
[13] |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
[14] |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
[15] |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