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大众化、通俗化的基础上,以新民主主义文化为目标指向的“民族形式”批判吸收新三民主义文艺和民族主义文艺,成为“两个口号”论争中的核心话语,建构了延安文艺“人民性”的思想基础。“民族形式”讨论促进了延安文艺对苏区文艺、左翼文艺、五四文艺的整合,实现了延安文艺从“民间形式”到“民俗形式”的过渡,从而使其具有了“人民性”的体制特征,并最终在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为“工农兵文艺”。从文学活动的创作、接受主体来看,民间文学的平民性特征无疑更符合现代文学的演进潮流。当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内涵的“民间”理念上升为现代国家的建构原理时,“民间”也就获得了民族性意涵,民间文艺在延安由此获得立足点。民间文艺不仅继承五四文化传统,成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也具有“生活化”的民俗特征,成为了与“源”最近的“流”。
中图分类号: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8页. 〔2〕卢毅:《论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的文艺政策——不以“文化围剿”为视角》,《安徽史学》2014年第6期. 〔3〕齐晓红:《一个理论与一个样本——<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和<大上海的毁灭>并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12期. 〔4〕傅彦长:《民族与文学》,《艺术界周刊》1927年第6期. 〔5〕周云鹏:《“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兴起的历史文化语境探析——兼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来源的考证》,《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2期.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22-323页. 〔7〕牟泽雄:《1927—1937国民党的文艺统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第42页. 〔8〕吕微:《现代性论争中的民间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9〕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页. 〔10〕胡为雄:《毛泽东对孙中山民主革命精神的继承与超越》,《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年第2期. 〔11〕老舍:《老舍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第387页. 〔12〕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第509页. 〔13〕徐逎翔:《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页. 〔14〕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6卷,晓河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19页. 〔15〕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76页. 〔16〕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249页. 〔17〕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387页. 〔18〕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5页. 〔19〕王荣花:《中共革命与太行山区社会文化的变迁(1937—1949)》,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1年,第28-29页. 〔20〕朱穆之:《“群众翻身,自唱自乐”——在晋冀鲁豫边区文化工作者座谈会上关于农村剧团的发言》,《北方杂志》1946年第6期. 〔21〕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民俗研究》1996年第2期. 〔22〕毛巧晖、史晋奎:《贾芝与民间文学》,《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
[1] | 王纯菲. 生命体验的诗化文论--重估宗白华文艺理论的"生存"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28-132. |
[2] |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10. |
[3] | 李昕揆. “文变系乎媒介”:互联网与新世纪的文艺思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24-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