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左联”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其贡献突出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理论意识建设、方法论建设、文艺大众化实践及各种文艺论战中,并在批评实践中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五种批评模式:鲁迅的“战斗的现实主义”批评、瞿秋白的政治—文学批评、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钱杏邨的“新写实主义”批评和胡风的主客“化合”论批评。“左联”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探索中也留下一些缺憾,如:以实践操作代替前提反思,用政党意志和革命意识规范文学批评的进程和格局,理论知识谱系建构中的工具主义倾向,以及在文艺大众化实践中缺乏对高于实践的理性逻辑的深度思考等等,都值得深刻反思。
中图分类号:
〔1〕鲁迅:《关于翻译》,《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49页. 〔2〕瞿秋白:《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瞿秋白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461-480页. 〔3〕《上海新文学运动者底讨论会》,《萌芽月刊》1930年第1卷第3期. 〔4〕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萌芽月刊》1930年第1卷第4期. 〔5〕〔17〕易嘉(瞿秋白):《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现代》1932 年第1卷第6期. 〔6〕《苏联作家协会章程》,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苏联文学艺术问题》,曹葆华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第13页. 〔7〕周扬:《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之否定》,《周扬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11-112页. 〔8〕任钧:《关于“左联”的一些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左联回忆录》编辑组编:《左联回忆录》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54页. 〔9〕马宁:《左联杂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左联回忆录》编辑组编:《左联回忆录》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26页. 〔10〕任白戈:《我在“左联”工作的时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左联回忆录》编辑组编:《左联回忆录》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374页. 〔11〕潘汉年:《左翼作家联盟的意义及其任务》,《拓荒者》1930年第1卷第3期. 〔12〕郑伯奇:《关于文学大众化的问题》,《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 〔13〕郭沫若:《新兴大众文艺的认识》,《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 〔14〕何大白:《文学的大众化与大众文学》,《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 〔15〕钱杏邨:《大众文艺与文艺大众化》,《拓荒者》1930年第1卷第3期. 〔16〕鲁迅:《文艺的大众化》,《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 〔18〕苏汶:《“第三种人”的出路——论作家的不自由并答复易嘉先生》,吉明学、孙露茜编:《三十年代“文艺自由论辩”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50-165页. 〔19〕张闻天:《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张闻天文集》编辑组:《张闻天文集》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第307页. 〔20〕周海波:《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21页. 〔21〕藏原惟人:《到新写实主义之路》,玛利安·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163页. 〔22〕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9-16页. |
[1] | 于景祥. 《文心雕龙》用典的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93-199. |
[2] | 刘勇, 张悦. 从史料到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瓶颈与突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0-205. |
[3] | 宋文坛, 周景雷.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6-212. |
[4] | 吕周聚. 论朦胧诗与九叶诗派的内在渊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22-31. |
[5] | 周晓风. 新诗的理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2-36. |
[6] | 曹金合. 莫言新时期以来带有先锋意识的小说结构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7-42. |
[7] | 李雁. 中国新时期乌托邦小说的类型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3-48. |
[8] |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
[9] |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
[10] |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
[11] |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
[12] |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
[13] |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
[14] |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
[15] |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