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4): 98-106.

• 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阎锡山政制革新中的士绅名流“参政”——兼与清代比较的视角

渠桂萍   

  • 发布日期:2018-08-24
  • 作者简介:渠桂萍,历史学博士,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山西 太原 030024)。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ZS059);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 Published:2018-08-24

摘要: 清代保甲制度名存实亡。长期以来,有识之士要求士绅“参政”,主持地方事务的呼声不绝于耳。清末新政,国家现代化政权建置,给士绅“参政”提供了重要契机。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阎锡山迎合现代的潮流,顺应历史的要求,倚靠地方士绅名流主持地方自治事务。在阎锡山政府的驱动之下,地方士绅名流参与地方自治,成为体制内成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阎锡山新政的进程,但是士绅向“权绅”转变以及“劣绅”的出现,也成为地方士绅名流的政治常态。他们常常与政府对抗,派系斗争不断,又成了阎锡山施政的障碍。

关键词: 士绅"参政", 正绅, 劣绅, 地方自治

中图分类号: 

  • K251

〔1〕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16页.
〔2〕〔12〕Sindey D.Gamble,North China Village-Social,Political,And Economic Activities Before 1933,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p.2.
〔3〕〔13〕〔14〕张研:《清代县级政权控制乡村的具体考察——以同治年间广宁知县杜凤治日记为中心》,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第128、172、252页.
〔4〕〔7〕〔20〕龚景瀚:《请设立乡官乡铎议》,徐栋著、张霞云校点:《保甲书》卷四,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3-96页.
〔5〕张望:《乡治》,徐栋著、张霞云校点:《保甲书》卷四,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7页.
〔6〕张声玠:《保甲论》,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80,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第5、6页.
〔8〕〔9〕〔22〕〔29〕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225、12、385页.
〔10〕《定制——户部则例》,徐栋著、张霞云校点:《保甲书》卷1,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页.
〔11〕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晴史》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3页.
〔15〕汪辉祖:《礼士》,《学治臆说》,长沙: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5页.
〔16〕姚莹:《覆方本府求言札子》,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23,清道光年间(1821—1850)刻本,第235页.
〔17〕〔18〕沈彤:《保甲论》,徐栋著、张霞云校点:《保甲书》卷四,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8、88页.
〔19〕张惠言:《论保甲事例书》,(清)徐栋著、张霞云校点:《保甲书》卷三,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8页.
〔21〕 罗威廉:《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56-569页.
〔23〕张云伏:《地方自治大纲》,上海:华侨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第143页.
〔24〕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13页.
〔25〕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梁启超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9年,第30-31页.
〔26〕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2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80页.
〔27〕〔30〕〔43〕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清的叛乱及其敌人》,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37、236、230页.
〔28〕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57页.
〔31〕阎锡山:《政治研究会开会宣言》,《阎督军讲话辑要》卷一,北京:北京日报馆,1918年,第1页.
〔32〕阎锡山:《视察晋北各县官绅军警学商各界各村长副等讲演词》,《阎督军讲话辑要》卷三,北京:北京日报馆,1919年,第37、38页.
〔33〕《阎伯川先生言论类编》卷三上,北京:北京日报馆,1915年,第60页.
〔34〕阎锡山:《为各官吏第十二次讲演词》,《阎督军讲话辑要》卷二,北京:北京日报馆,1918年,第38页.
〔35〕〔72〕阎锡山:《对晋北各县官绅讲六政三事》,吴文蔚:《阎锡山传》,台北:台北出版社,1983年,第228、228页.
〔36〕〔65〕阎锡山:《莅平定县勘灾在文庙为各界人民之讲话》,《阎督军讲话辑要》卷六,北京:北京日报馆,1918年,第52、52页.
〔37〕阎锡山:《告各县正绅文》,《阎督军讲话辑要》卷二,北京:北京日报馆,1918年,第51页.
〔38〕太原绥靖公署:《阎伯川言论辑要》(第2辑),太原:太原绥靖公署,1937年,第2页.
〔39〕阎伯川先生纪念会编:《民国阎伯川先生锡山年谱长编初稿——民国十一年至民国十六年》(之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536页.
〔40〕〔41〕《晋西区名人传略》,档号:A-22-1-4-2,山西省档案馆藏,第10、14页.
〔42〕〔49〕〔62〕高选德:《民国时期离石地方势力任刘两派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离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离石文史资料》(第2辑),政协离石县委员会馆藏,1991年,第134-142页.
〔44〕〔57〕《河北省第一次行政会议总报告书6》,郑起东:《华北县政改革与土劣回潮》,山西大学图书馆藏 ,第16页.
〔45〕〔67〕〔68〕刘大鹏著,乔志强注:《退想斋日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17、336、332页.
〔46〕〔47〕〔48〕《晋西区名人传略》,档号:A-22-1-4-2,山西省档案馆藏.
〔50〕太古抗日县政府:《太谷县1941年敌占区工作总结》,档号:A159—1—1,山西省档案馆藏.
〔51〕张学明:《任培厚和离石官盐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离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离石文史资料》(第2辑),政协离石县委员会馆藏,1991年,第139-142页.
〔52〕〔63〕阎锡山:《为给官吏第二十三次之讲演词 》,1919年12月6日,《阎督军讲话辑要》卷三,北京:北京日报馆,1919年.
〔53〕〔54〕〔66〕《阎伯川先生言论类编》卷三,北京:北京日报馆, 1939年,第67、67、53页.
〔55〕阎锡山:《为各官吏第五次讲演词》,《阎督军讲话辑要》卷一,北京:北京日报馆,1918年,第41页.
〔56〕阎锡山:《言论类编》(第3卷),唐纳德·季林:《阎锡山研究——一个美国人笔下的阎锡山》,牛长岁等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4页.
〔58〕〔59〕〔60〕〔61〕〔69〕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1936年第2期.
〔64〕阎锡山:《呈报大总统视察晋北政治情形文》,《阎督军讲话辑要》卷三,北京:北京日报馆,1918年,第62页.
〔70〕〔71〕〔73〕《教育警士向万能政治警察的路子上走》,《阎伯川先生言论类编》卷三,北京:北京日报馆,1939年,第215页.
〔74〕阎伯川先生纪念会编:《民国阎伯川先生锡山年谱长编初稿——民国十一年至民国十六年》(之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801页.
〔75〕阎锡山:《呈报大总统视察晋北政治情形文》,《阎督军讲话辑要》卷三,北京:北京日报馆,1918年,第62页.
〔76〕《告语寿阳县绅民词》,《阎伯川先生言论类编》卷三,北京:北京日报馆,1939年,第112页.
〔77〕《商人应具整理村范的热心》,《阎伯川先生言论类编》卷三,北京:北京日报馆,1939年,第118页.
[1] 渠桂萍. 从历史的维度审视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56-163.
[2] 柳德军. 抗战时期甘肃保甲制度的重构及其异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107-114.
[3] 宋正. 孙中山工业化思想及其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157-16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王昕. 论国学小说的个人视角与札记体叙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92 -200 .
[4] 聂伟. 社会流动与外群体歧视——基于CGSS2005数据的实证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02 -110 .
[5] 马陵合. 潮汕铁路案中的地方应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16 -127 .
[6] 蒋永穆. 积极探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多种实现形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9 -21 .
[7]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8] 霍存福. 宋代“鞫谳分司”:“听”“断”合一与分立的体制机制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22 -31 .
[9] 李云泉. 朝贡与条约之间:近代东西方国际秩序的并存与兼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06 -112 .
[10] 吴大昕. 明代杂职官员出身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26 -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