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4): 169-175.

• 休闲美学的中国话语建构 • 上一篇    下一篇

休闲审美哲学的儒家话语及其体系

潘立勇   

  • 发布日期:2018-08-24
  • 作者简介:潘立勇,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 杭州 310028)。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ZX11)

  • Published:2018-08-24

摘要: 儒家在人与世界关系上以人为本,在人生与人心关系上以心为本,这种文化精神必然把其最基本的指归和工夫放在对人心的化育上,消解“人心”对“道心”的偏离,使“人心”与“道心”合一,正是儒家文化哲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基本宗旨。儒家以“乐”为人心修为的至境。“乐”不仅仅是养心的一种工夫,而且本身就是心的本体。整个儒家审美哲学与休闲哲学的要义,就在于如何通过“乐”的修养工夫,达到“乐”的人生境界。“寻乐顺化”,“玩物适情”,其实就是通过审美与休闲的工夫,通过“乐”的中介圆融作用,使人返诚至乐,顺乐达化,消除天人之间的渣滓与隔阂,进入浑然与万物为一体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儒家认定天人的内在合一,以天为终极本然(本体),以体认和践履为沟通天人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工夫),以物我无间、天人合一为终极理想(境界),由此构成了迥别于西哲传统的理路和话语。“本体—工夫—境界”便构成了儒家乃至整个中国审美和休闲哲学的基本理路,与其相关的范畴则构成了中国审美与休闲理论的基本话语体系。

关键词: 儒家, 乐, 本体, 工夫, 境界

中图分类号: 

  • B83

〔1〕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1946)》,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92页.
〔2〕海德格尔:《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6页.
〔3〕严正:《儒学本体论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0-31页.
〔4〕郭齐勇编:《熊十力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46-48页.
〔5〕冯友兰:《宋明道学通论》,《哲学研究》1985年第2期.
〔6〕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第218页.
〔7〕〔13〕蔡仁厚:《王阳明哲学》,台北:三民书局,1992年,第22、155页.
〔8〕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25-126页.
〔9〕〔10〕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55、456-457页.
〔11〕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110-112页.
〔12〕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7页.
[1]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2]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3]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4]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5]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6]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7]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8]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9]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10]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11]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12]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13]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14]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15]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4]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 -7 .
[5] 臧峰宇. 犹太人问题与拜物教秘密的政治哲学探赜——《论犹太人问题》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2 -17 .
[6] 高广旭. 论现代政治的信任难题及其破解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 -23 .
[7] 李彬彬. 社会平等及其实现的路径——重读《神圣家族》对埃德加尔和蒲鲁东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24 -32 .
[8] 田毅鹏. 社会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3 -37 .
[9] 王庆明. 单位化治理的转型与变异:重访新传统主义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8 -43 .
[10] 徐延辉, 龚紫钰. 社会质量、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44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