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日渐高涨的创建“中国经济学”的呼声,反映了中国经济学界对各种经济学学术传统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经济现实的共识性看法,各种学术传统都在寻求结合中国现实,实现经济学的创新。但是共识背后对“中国经济学”实质的理解有根本性的差异。“中国经济学”或者在中国实现经济学创新的方向,短期内是形成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学派,长期内是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体。引进非正统经济学,在中国形成经济学多元发展的局面,是实现这一长期目标的可行途径。
中图分类号:
〔1〕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148页. 〔2〕于光远、董辅礽主编:《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3〕樊纲:《中国经验与理论创新》,《经济研究》2015年第12期. 〔4〕田国强:《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创新路径》,《经济研究》2015年第12期. 〔5〕杨瑞龙:《直面现实的中国经济学演进与发展》,《改革》2010年第5期. 〔6〕邱海平:《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开创中国经济学教育新局面》,《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1期. 〔7〕〔21〕张宇:《坚持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1期. 〔8〕何自力:《构建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已是当务之急》,《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1期. 〔9〕〔20〕逄锦聚:《论中国经济学的方向和方法》,《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年第4期. 〔10〕程恩富、何干强:《论推进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学术原则》,《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11〕贾根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西方主流化遭遇重大质疑》,《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12〕〔13〕谈敏:《中国经济学的过去与未来》,《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14〕〔23〕Lee,F.S.,“Heterodox Economics and Its Critics, 〔15〕威廉·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朱绍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7-44页. 〔16〕Nau,H.H.“Gustav Schmoller’s Historico-Ethical Political Economy:Ethics,Politics and Economics in the Younger Historical School,1860-1917,” 〔17〕张林:《经济思想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59页. 〔18〕杰弗里·霍奇森:《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高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2页. 〔19〕张林:《经济学的自主创新:来自美国早期经济学发展史的经验》,《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第1期. 〔22〕Garnett,R.Olsen,E.K.,M.Starr,eds., 〔24〕Lee,F.S.A., 〔25〕Lee,F.S.,“Modeling the Economy as a Whole:An Integrative Approach,” 〔26〕威廉·杜格、霍华德·谢尔曼:《回到进化:马克思主义和制度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对话》,张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3页. 〔27〕〔28〕杨虎涛:《经济学多元主义:历史、主旨和中国意义》,《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6年第1期. |
[1] | 苏敏华.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被害人赔偿与补偿程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79-84. |
[2] | 王淑敏. "一带一路"的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互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85-89. |
[3] | 房文翠. 司法责任制语境下的法律统一适用标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90-95. |
[4] | 李栋. 普通法"关系"的发展与历史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02-108. |
[5] | 徐晓光.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法推动婚俗改革的实践--以侗族、苗族的碑文资料为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09-116. |
[6] | 徐爱国. 巫术入罪与去罪--一个法律史视角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37-141. |
[7] | 郑全红. 民初女子财产继承权的变迁--以大理院判例为中心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42-149. |
[8] | 朱红林. 史与秦汉时期的决狱制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50-155. |
[9] | 霍存福. 宋代“鞫谳分司”:“听”“断”合一与分立的体制机制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22-31. |
[10] | 祖伟. 我国传统契约文书“恐后无凭”套语的证据实质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32-39. |
[11] | 王帅一. 明清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关系:土地契约的多样性表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79-80. |
[12] | . 黄岩诉讼档案状词真实性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94-98. |
[13] | 宇红. 论韦伯科层制理论及其在当代管理实践中的运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83-186. |
[14] | 林祖华.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55-59. |
[15] | 周德俊, 王柏林.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解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68-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