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4): 8-10.

• “学术风气与学术传统”笔谈 • 上一篇    下一篇

现代文学研究的日本资源

孙郁   

  • 发布日期:2018-08-24
  • 作者简介: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北京 100872)。

  • Published:2018-08-24

摘要: 中国学界与日本学界的对话,暗自影响了发展中的学术格局。无论近代文学史还是现代文学史,日本的影子一直深嵌在文本的背后。日本汉学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左派文化的介入关系甚深,但同时也夹杂着日本近代化的批判与反省。在多维结构下,才能够看清问题的实质,这是以丸山升为代表的日本学人给我们的启示。他对于中国革命的敏感,超出我们国人的想像。他对于鲁迅生平的把握以及思想的理解,都不在中国语境里,却深入到中国现代史的深处。中国的文学研究,曾一度受时风的影响,又多在单一观念中打量人物,有把历史人物分解化的危险。日本学者的整体性关照,以及自身问题的反省,都增大了表述的空间。

关键词: 现代文学, 日本资源, 鲁迅, 丸山升

中图分类号: 

  • I206

〔1〕丸山升:《鲁迅·革命·历史》,王俊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2〕赵京华:《周氏兄弟与日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28页.
[1] 于景祥. 《文心雕龙》用典的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93-199.
[2] 刘勇, 张悦. 从史料到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瓶颈与突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0-205.
[3] 宋文坛, 周景雷.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6-212.
[4] 吕周聚. 论朦胧诗与九叶诗派的内在渊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22-31.
[5] 周晓风. 新诗的理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2-36.
[6] 曹金合. 莫言新时期以来带有先锋意识的小说结构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7-42.
[7] 李雁. 中国新时期乌托邦小说的类型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3-48.
[8]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9]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10]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11]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12]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13]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14]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15]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3]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4] 张文喜. 语言视角:马克思正义观与古希腊正义观的哲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38 -42 .
[5] 王开玺. 近代中国“王爷外交”四重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70 -178 .
[6] 风笑天. 定性研究概念与类型的探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45 -52 .
[7] 张涛. 耶稣会会士之著译:孔子进入美国的最初媒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42 -148 .
[8]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9] 董丛林. 天津教案后《传教章程八条》的筹议与夭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26 -132 .
[10] 杨波. 数字时代录音制作者权利的法律保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98 -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