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学界与日本学界的对话,暗自影响了发展中的学术格局。无论近代文学史还是现代文学史,日本的影子一直深嵌在文本的背后。日本汉学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左派文化的介入关系甚深,但同时也夹杂着日本近代化的批判与反省。在多维结构下,才能够看清问题的实质,这是以丸山升为代表的日本学人给我们的启示。他对于中国革命的敏感,超出我们国人的想像。他对于鲁迅生平的把握以及思想的理解,都不在中国语境里,却深入到中国现代史的深处。中国的文学研究,曾一度受时风的影响,又多在单一观念中打量人物,有把历史人物分解化的危险。日本学者的整体性关照,以及自身问题的反省,都增大了表述的空间。
中图分类号:
〔1〕丸山升:《鲁迅·革命·历史》,王俊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2〕赵京华:《周氏兄弟与日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28页. |
[1] | 于景祥. 《文心雕龙》用典的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93-199. |
[2] | 刘勇, 张悦. 从史料到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瓶颈与突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0-205. |
[3] | 宋文坛, 周景雷.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6-212. |
[4] | 吕周聚. 论朦胧诗与九叶诗派的内在渊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22-31. |
[5] | 周晓风. 新诗的理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2-36. |
[6] | 曹金合. 莫言新时期以来带有先锋意识的小说结构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7-42. |
[7] | 李雁. 中国新时期乌托邦小说的类型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3-48. |
[8] |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
[9] |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
[10] |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
[11] |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
[12] |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
[13] |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
[14] |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
[15] |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