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4): 147-154.

•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 • 上一篇    下一篇

文体自觉意识之于现代中国文学史建构

朱德发   

  • 发布日期:2018-08-24
  • 作者简介:朱德发,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 济南 250014)。

  • Published:2018-08-24

摘要: 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回归文学本体”的学术追求与努力,虽取得可观的实绩却存有严重不足,其缘由与缺乏文体自觉意识不无关系。故当下书写现代文学史欲弥补这个短板,建构主体务必深化对文体价值或意义的认识,提高剖析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学体式关系的自觉性。建构主体必须力争走出文艺理念的误区,以现代文体观书写现代文学史。建构主体务必学好文学革命先贤们的文体自觉意识,为恢复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本体真相挥洒诗性智慧。建构主体若能调整或转换重写现代文学史的视角或理路,那更有助于解决既成文学史文本缺乏文体自觉意识的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文体自觉意识以确保文学史重构真正“回归文学本体”。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史, 文学本体, 建构主体, 文体自觉意识

中图分类号: 

  • I206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中下三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3〕冯光廉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5页.
〔4〕〔7〕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7页.
〔5〕孙昌熙、朱德发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页.
〔6〕〔15〕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
〔8〕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234页.
〔9〕胡适:《胡适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95页.
〔10〕老舍、蔡仪、王瑶、李何林:《<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初稿)》,《新建设》1951年第4卷第4期.
〔11〕刘绶松:《批评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思想》,《文艺报》1955年1月30日.
〔12〕郭沫若:《文学的本质》,《学艺》1925年第7卷第1号.
〔13〕郭沫若:《吐叶集》,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第6-7页.
〔14〕郁达夫:《小说论》,《郁达夫文集》第5卷,香港: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分店,1982年,第17页.
〔16〕茅盾:《读<呐喊>》,《文学周报》1923年第91期.
〔17〕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小说月报》1921年第12卷第8号.
〔18〕茅盾:《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小说月报》1921年第12卷第2号.
〔19〕刘贞晦、沈雁冰:《中国文学变迁史》,上海:上海新文化出版,1921年.
[1] 于景祥. 《文心雕龙》用典的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93-199.
[2] 刘勇, 张悦. 从史料到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瓶颈与突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0-205.
[3] 宋文坛, 周景雷.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6-212.
[4] 吕周聚. 论朦胧诗与九叶诗派的内在渊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22-31.
[5] 周晓风. 新诗的理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2-36.
[6] 曹金合. 莫言新时期以来带有先锋意识的小说结构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7-42.
[7] 李雁. 中国新时期乌托邦小说的类型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3-48.
[8]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9]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10]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11]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12]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13]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14]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15]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马忠法. 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演变、本质与中国应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13 -118 .
[3] 刘亚军. “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走出去的知识产权价值实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19 -125 .
[4]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5] 张辉. 海上石油开发装置所致油污损害的赔偿责任限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12 -117 .
[6] 陈民镇. 交错视界中的中外交通——饶宗颐与中外交流史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61 -169 .
[7] 王开玺. 近代中国“王爷外交”四重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70 -178 .
[8] 白维军. 精准扶贫的风险识别与治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72 -78 .
[9] 鲁绍臣.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坚守"与"逃离"--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吸纳范畴谈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40 -44 .
[10] 风笑天. 定性研究概念与类型的探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45 -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