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5): 161-166.

• 茅盾文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茅盾与20世纪中国土地革命叙事

阎浩岗   

  • 发布日期:2018-07-26
  • 作者简介:阎浩岗,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 保定071002)。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ZW146)

  • Published:2018-07-26

摘要: 茅盾的乡村叙事与“典范土地革命叙事”有重要差异:他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业破产、中国农民贫困化只是新近发生的事,其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入侵,而非封建土地制度的直接结果,在此之前农民存在通过勤劳而致富的可能性。茅盾笔下的地主有各种性格类型和不同品格特征,他们也是农业破产的受害者,虽然都剥削农民,但并不都是恶霸。即使革命即将或已经到来,农民也并无真正自觉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其形象也未被“洁化”。茅盾对暴力革命的态度比较矛盾。茅盾乡村叙事的上述特点源于其自觉的创作追求,即强调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文学的主要功能不是直接宣传政治理念、鼓动革命,创作必须以作家本人的生活经验和独立思考为基础。因此,茅盾的乡村叙事除了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具有一定超越政治立场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 茅盾, 土地革命, 乡村叙事, 独特性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2〕阳翰笙:《阳翰笙选集》第1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36、339页。
〔3〕 蒋光慈:《蒋光慈文集》第2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158-159页。
〔4〕〔5〕〔6〕〔7〕〔8〕 茅盾:《茅盾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313-314、352、314、367、316页。
〔9〕茅盾:《茅盾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29-30页。
〔10〕罗浮:《评〈春蚕〉》,《文艺月报》1933年第1卷第2号。
〔11〕〔12〕〔13〕〔21〕茅盾:《回忆录·〈春蚕〉、〈林家铺子〉及农村题材的作品》,《茅盾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533、535、537-539、524-525页。
〔14〕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页。
〔15〕 茅盾:《茅盾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46页。
〔16〕王晓明:《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创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2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第269页。
〔17〕茅盾:《〈地泉〉读后感》,《阳翰笙研究资料》,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第331-333页。
〔18〕茅盾:《从牯岭到东京》,《茅盾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176页。
〔19〕凤吾:《关于“丰灾”的作品》,《申报·自由谈》1933年7月29日。
〔20〕茅盾:《〈茅盾选集〉自序》,《茅盾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07页。
〔2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译,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83页。
[1]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2]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3]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4]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5]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6]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7]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8]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9]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10]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11] . 纪实与回忆:论郭沫若、谢冰莹对从军北伐的不同书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0-174.
[12] . 在现代性中开启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5-180.
[13] . 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李健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81-186.
[14] . “民国”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89-195.
[15] 李红梅. 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中的乐天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29-23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