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5): 177-183.

• 茅盾文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当代神话文学的艺术情境和审美特性

颜翔林   

  • 发布日期:2018-07-26
  • 作者简介:颜翔林,哲学博士,温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 温州 330300)。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YJA72003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9CGZW005YBQ)

  • Published:2018-07-26

摘要: 20世纪迄今为止的文学呈现出的一个鲜明的景观就是“神话的复活”。一些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引入各种神话的因素,诸如汲取古典神话中的素材、人物、故事、背景、结构、话语等,创造出新颖别致的文本。更多的作家立足于自己所处语境,利用现实世界的感性材料、借鉴神话思维的方法进行构思与写作,建构独特的艺术情境和审美特性。神话在现代社会甚至在后现代社会中依然不会消亡,只不过它改变了与以往神话不同的存在形式,甚至以现代科技作为神话的构成元素和面具伪装。传统英雄神话在武侠小说中获得了方法与观念的美学转型,魔幻小说则将传统神话赋予当下语境的诠释与表现,而科幻小说融合了科技与神话这两重要素,将神话演进到新的历史梯度。显然,当代文学创作在汲取神话思维或神话意识丰富文本表现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审美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更,文学创作与当代神话构成合乎美学逻辑的必然关联。

关键词: 当代神话, 文学创作, 武侠, 魔幻, 科幻

中图分类号: 

  • B83

〔1〕〔美〕 艾斯勒:《圣杯与剑——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未来》,程志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2〕〔3〕〔英〕 卢斯文:《神话》,耿幼壮译,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15-116、121-122页。
〔4〕 叶永胜:《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神话叙事”》,《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10〕〔俄〕 梅列金斯基:《神话诗学》,魏庆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93-395、341-342页。
〔6〕〔9〕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28-29、630页。
〔7〕 〔德〕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107页。
〔8〕任媛:《朦胧诗意下的厚重蕴意》,《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4期。
〔11〕王晓梅、李晓灵:《试论〈蝇王〉神话原型体系的建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2〕〔13〕〔14〕〔英〕 亚当·罗伯茨:《科幻小说史》,马小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240、241页。
〔15〕〔16〕〔17〕〔加〕 达科·苏恩文:《科幻小说面面观》,郝琳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449、499、442页。
[1]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2]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3]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4]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5]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6]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7]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8]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9]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10]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11]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12]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13]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14]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15]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